稿件來源:《中國煤炭報》4月30日7版
馬頭洗選廠創新研究中心:創造先例,上馬智能配煤系統
聽到脫介篩開動的聲響,秦宇臻從椅子上“彈”起,飛身跨出辦公室,快速到達原煤倉下的操作崗位。
秦宇臻是冀中能源峰峰集團馬頭洗選廠(以下簡稱馬選廠)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負責廠區內的科技創新、工藝技改等工作。這幾天,原煤煤質不太穩定,人工稱重比例調整又出現延時,對精煤灰分、硫分等指標產生了影響。
此時,倉下崗位司機嚴愛民已汗流浹背,不停地根據皮帶來煤重量調整肥、瘦煤比例。
“秦工,快想想辦法吧,工作量太大,還不好控制配煤精度。”嚴愛民向秦宇臻求救。
見狀,秦宇臻扭頭對記者說,為了實現效益最大化,峰峰集團通過施行肥、瘦煤配煤入洗來生產冶煉焦精煤。但由于生產鏈前端的配煤環節始終由人工操作,造成配比精度得不到保證。
“有時遇到更換洗煤煤種,就需要重新換算配煤比例,重新設置肥、瘦煤量。”他說,如果因為洗煤設備工況原因改變入洗量時,也需重新設置配比,此時產生的延時是影響洗精煤灰分、硫分指標的主因。
“如果煤倉下煤不順,皮帶出煤量小,需要工作人員頻繁手動操作閥門,加大吹風機、給煤機出煤量,勞動強度很大。”秦宇臻解釋道。
有沒有一種原煤入洗前自動稱重的方法,保證原煤配比精度呢?
秦宇臻了解到,想要改變現狀,除非上馬智能配煤系統,而放眼整個煤炭行業,這種智能系統在像馬選廠這樣的中央型洗煤廠還鮮有應用。
“既然沒有可借鑒的模式,我們就創造出先例來。”在智能配煤改造論證會上,秦宇臻向團隊成員表達了他的想法,“蹚出一條適合馬選廠智能配煤系統改造的新路。”
于是,秦宇臻與該廠洗選車間、機電科等相關單位的技術人員頻繁奔波于多地洗選加工廠進行調研,深入探討智能化配煤改造方案,回廠后再結合實際繪制圖紙、論證數據。
“能否將煤倉倉儲情況影像化,從而精準掌握2個煤倉儲量,為精準配煤創造最佳條件?”技改伊始,技術人員屈長剛的想法得到了大家一致認同。
連續幾日,技術團隊不眠不休,在30米高的煤倉上設置料位計、安裝傳感器、測試狀態、收集數據。他們將煤倉內原有的料位計更換為3D倉容料位計,利用3D繪圖軟件,實時顯示原煤倉總容積、倉內原煤總重量、倉內高度分布等情況,原煤倉透明化模型逐步顯露雛形。
“煤倉倉儲影像化只是第一步。”秦宇臻清醒認識到,接下來的軟件更新、硬件完善才是重點,必須保證新系統與設備無縫配合、運行正常。
隨著改造工程的推進,設備調試安裝進入關鍵階段。秦宇臻和團隊成員一方面著手完善、增加配套機電設備,重新安裝原煤皮帶秤、倉下變頻給煤機等設施。另一方面,他們加班加點調試設備與控制系統、收集數據,建立給煤機、脈沖閥噴吹輪換機制,調節給煤機變頻器頻率值,逐步實現原煤精準配比、均質化入洗。
經過一個月的忙碌,秦宇臻帶領團隊共設計出控制方案近40套、設置多臺變頻器數據300次,僅用作記錄數據的筆記本就有20余本。
終于,由秦宇臻團隊自行研發設計的“智能配煤系統”順利投運,各項生產指標穩定可靠,精煤回收率提高了0.05 個百分點,每年可多創效200萬元以上。該工藝被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評為第三屆煤炭洗選加工行業“五小創新”優秀成果一等獎。
改造后,無論遇到更換煤種,還是減少入洗煤量,嚴愛民只需將入洗原煤配比及2條皮帶輸煤量輸入操作臺,配煤系統就可自動根據數據調整入洗量。
“同時對倉內吹風機進行變頻設定,一旦煤倉下煤不暢,倉內吹風機就會自動開啟。”眼見倉下的工作越來越輕松,一向眉頭緊鎖的嚴愛民逐漸喜笑顏開。
秦宇臻看在眼里,心里又盤算著為工友改變一下作業環境:“原煤入倉的源頭——受煤坑崗位環境潮濕陰暗,噪音大,煤塵還多。”
秦宇臻帶領團隊多次深入現場,測間距、繪圖紙。經過技術論證后,他們在受煤坑的樓梯平臺投建了受煤集中管控平臺、標準化崗位操作間。操作間有2個液晶大屏幕,配合現場加裝的32個攝像頭,受煤坑上下設備運行情況可實時顯示于操作間屏幕上。
如今,操作人員只需坐在室內就可對設備情況一目了然、精準操作。
“實現受煤坑‘無人值守、有人巡查’,這是以往想都不敢想的。”談起這一變化,運銷科副科長鄧玉國臉上難掩贊賞與自豪。
(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