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巾幗綻芳華——記冀中股份梧桐莊礦女工班組

發布時間:2023-03-07 15:20:39 冀中能源

礦山巾幗綻芳華

——記冀中股份梧桐莊礦女工班組

她們不愛紅妝愛工裝,卻是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她們以實干擔當書寫著礦山情,用汗水托起企業發展的“半邊天”,她們就是冀中股份梧桐莊礦的女職工。

礦工“眼睛”的守護者

百米井下,礦燈就像是礦工的“眼睛”,它照亮著礦工兄弟們安全前進的方向。梧桐莊礦燈房共有8名女工,她們負責礦內30余座燈架、兩千余盞礦燈和自救器的維護保養工作。面對燈房枯燥的工作,她們始終以微笑服務、優質服務展現在全礦干部職工面前;她們愛護礦燈就像是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只為保證礦工能夠安全的在井下工作。

走進梧桐莊礦的燈房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整潔明亮的大廳、擺放有序的燈架和光潔如鏡的地面。在燈架間,燈房女工魏紅霞正在拿著入井人數臺賬逐個對照燈箱進行統計。“每個班下井的人數都不一樣,遇到夜班,我們大概40分鐘左右就能統計完,早、中班下井的人數稍微多點,統計一次大概需要一個小時左右。”談話之余,魏紅霞一邊數著充電箱,一邊認真的記錄著下井人數。

“看,這些都是我們積攢下來的寶貝,我們已經記不清有多久沒有進過新配件了。”在維修間,燈房工長郭麗梅指著一堆礦燈配件對筆者說。原來,她們把報廢礦燈換下來的燈頭、電線、螺絲釘、墊片都積攢起來,分類放在了配件箱里,以便下次維修的時候繼續使用。

“在井下出現“弱視”“散光”等問題,不只是影響到工作進度,更有可能危及工友的安全。”為了能夠保證礦燈在井下能夠正常照明,她們每隔一個小時就會進行一次巡視,認真查看充電插頭是否松動、信息采集板是否正常、燈架是否正常充電。與此同時,她們每天還要把所有礦燈、自救器和定位卡的進行仔細地排查一遍,確保沒有失爆隱患。

“現在礦燈基本上都是朱素平在修,她到燈房的時間并不長,但她特別勤快,而且非常好學,現在一天大約能修20余盞。”郭麗梅在談起班組的女工時,顯得那么自豪。“之前孩子每到周六日放假的時候也都會嚷嚷著要出去玩,但由于我工作的原因,經常沒有時間,所以很少帶孩子出去玩。現在孩子上中學了,應該也是習慣了,對我的抱怨沒有那么大了。”當筆者問到郭麗梅自己時,她的眼眶變得愈發濕潤。

正當筆者走出燈房時,中班職工也準備著取燈入井,女工們不厭其煩的叮囑著來往的礦工。“礦燈就是你們的眼睛,你們一定要保護和愛惜,不能拆卸礦燈,大家注意安全,不要違章作業。”不論嚴寒酷暑,還是深夜清晨,入井的途中都留下了她們忙碌的身影。她們用柔弱的肩膀毅然挑起了工作和家庭的雙重重擔;她們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精心呵護著這些礦工的“眼睛”;她們用自己的真心付出和辛勤勞動感染著每一位頭戴礦燈的工友,為企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著巾幗力量。

激發味蕾的“半邊天”

食堂是職工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平平淡淡的美食背后離不開那些忙碌的身影。梧桐莊礦食堂三個班組的43名女工,肩負著全礦兩千余名職工24小時的主副食加工、出售等工作。她們牢固樹立“員工至上,用心服務”的工作理念,為職工提供豐富的美味佳肴。

早晨8點,走進梧桐莊礦食堂后廚內,女工們正在有條不紊的準備各種食材。200斤面粉被她們捏成團、攤成餅、送上蒸爐或烤箱,一道道工序下來,一份份包子、饅頭、油條、燒餅等美味的主食便出爐了;40斤鮮肉和90斤的雞肉在她們的精心“照料”下,分別被放進燉鍋,不一會兒,便聞到了濃濃肉香;一筐筐新鮮的蔬菜,或段、或片、或絲,轉眼間便被她們細致處理完,被送上炒鍋,變成了一道道美食。

“點份回鍋肉,來份紅燒雞塊,給我煮份番茄米線......”11點30分,食堂內全面迎來了用餐高峰。女工們在各個窗口嚴陣以待,待大家說出菜名時,紛紛手腳麻利的開始盛飯菜,生怕耽誤哪位職工的吃飯時間。用餐結束后,食堂的每個角落幾乎都能看到她們忙碌的身影,大廳、灶臺、窗口,她們自覺按照責任區域劃分,認真打掃衛生,只為保證全礦干部職工有一個良好的就餐環境。

礦工們很難在井下吃上一口熱乎飯,怎樣才能保證大家能夠吃上滿意的飯菜,解決眾口難調的問題,食堂負責人申瀟瀟介紹。目前,紅燒肉、宮保雞丁、洛陽白菜等菜品已增加到18種,白吉饃、米線、餛飩等主食已達到10種。此外,還設立了小炒窗口,特別供給想“解饞”的職工們,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吃的合口、舒心。

每位堅守崗位的女工,都藏著一個屬于自己的秘密。“2月24日,豐麗麗身體不舒服,下班后才去就診,醫生要求讓她至少休息一周,但她第二天仍然堅持來上班,我在得知此消息后強制性讓她回家休息。劉雨婷過幾天要參加一個考試,她這個月愣是一天也沒有休息,都是利用下班到家收拾完家務后再進行學習。”申瀟瀟談到食堂的女職工們,心里滿是敬佩之情。

一年365天,礦山內餐餐都有她們溫情的祝福和辛苦的付出。卸貨時她們是強有力的“裝卸工”,備菜時她們是細致的“切菜工”,打飯時她們是溫暖的“服務員”,用餐結束后她們又是一絲不茍的“清潔工”。這群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工們憑借著女性所特有的韌性和魅力,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不畏風雨勇擔當,為安全生產撐起了“半邊天”。

辛勤付出的“娘子軍”

日升月落,清潔如新。讓礦工們“體面”的入井是她們所追求的目標。在梧桐莊礦潔衣中心,有14名女工,她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和沾滿煤塵、汗漬的工作服打交道。在大家看來洗衣房的女工無非就是洗洗疊疊、縫縫補補,不需要懂技術,更不是什么辛苦活。但正是有她們的辛勤付出,才使得礦工們能夠“體面”的入井。

來到潔衣中心,你會發現,平常我們洗后的工作服放在這里,數量顯的是那樣的巨大。“一天大約能洗1600多件衣服,洗完后要烘干、上架、收發,說不累吧,那肯定是假話,但是看著工友們都能穿著干干凈凈的工作服下井,我們的心里都替大家高興。”潔衣中心女工韓愛新在向職工發放衣物時,仿佛比自己穿上新衣服都高興。1600多件衣物,洗衣女工們幾乎根本沒有停下來的時間,她們要將脫水后的工作服一件件撈出,之后放進烘干機烘干,再一件件的按照號碼進行上架。期間,還要及時的給職工發放干凈的衣服,一個班下來,腰酸背痛、手疼眼花對她們來說成了家常便飯。

“春、秋、冬,室內外溫差特別明顯,人進去一會兒就會出汗,出來就容易受涼。夏天更難熬,室外的溫度高不說,烘干間的溫度更高。”三月天,正值氣溫回升的一個月份。筆者走進烘干間,瞬間感覺一股熱騰騰的空氣在空氣中彌漫開來。為了保證職工下一個班能穿上干爽的衣服,所以烘干間內的4臺烘干機幾乎是不停的運轉,溫度也與外部有明顯差距。然而,潔衣中心的女工們對此沒有任何怨言,依舊默默地堅守著心中的那份“初心”。

“我們每天將衣物上架的時候都會查看是否有劃破的地方,然后收集起來,每班抽出一個人,主動幫職工縫補衣物。縫補期間不算“加塞”的話,大約能縫補50余件吧。”潔衣中心班長楊林梅說道。據了解,潔衣中心的女工班組人員較少,但為了衣物完整性和舒適性,她們每班都抽出一個人對衣服進行縫補。有時,地面職工在工作不小心劃破了衣服,也會“加個塞”過來進行縫補。“衣服被送來時那么臟,可想而知他們在井下得有多辛苦。”女工邊縫補著工作服邊說。

普通的崗位、平凡的洗衣女工。她們是執拗的,將大家的工作服洗了又洗;她們又是親切的,縫補衣物時被大家稱為“家里人”;她們將傾注安全的祝福書寫到每件衣衫上,以實際行動表達對生產一線職工的關懷,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后勤保障。

(冀中股份梧桐莊礦   牛志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