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棄
——華北醫療健康集團守護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展現國企責任與擔當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華北醫療健康集團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熱忱奉獻精神衛生領域,為精神患者傾注大愛與真情,充分詮釋了醫療健康國企的責任使命。
站在辦企為民的高度堅定發展精神衛生事業
走進擴建一新的華北醫療邯礦總醫院精神科,多名患者正在醫護人員的悉心監護下進行著康復放松活動。今年上半年該科患者住滿140名,床位愈顯不足,集團當即拍板,大力支持醫院精神科擴建,增加床位至200張,并對老病區進行整修,大幅提升了住院條件。
“辦企為民是放在第一位的,精神患者是不被社會重視的一個群體,我們要伸出溫暖之手,堅定發展精神衛生事業,充分展現國企責任與擔當。”華北醫療健康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劉桂同對各單位提出明確要求。
截至目前,華北醫療健康集團旗下設有精神衛生專科醫院1所——峰峰精神衛生中心(納入二級醫院管理),專科1個——邯礦總醫院精神科,心理門診5個,開放床位共計350余張,從業人員共計90余名,擁有心理評測系統、腦反射治療儀、經顱磁治療儀、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儀等先進設備,成為屬地頗具影響的精神衛生專業機構,為一大批精神患者帶來福祉。
邯礦總醫院作為邯鄲市復興區精神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為加快建立全區精神衛生醫學質控網絡,搭建醫務工作者交流合作平臺,加快精神衛生、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和提升全區精神衛生的規范化診療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峰峰精神衛生中心成為峰峰礦區精神衛生慢病鑒定單位,并承擔了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的精神疾病傳幫帶工作,有力促進了地方精神衛生事業發展。
感謝你們讓我從一個廢人變成了對社會有用的人
30歲的李先生曾是一名嚴重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出現感知覺、思維、情感和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以及精神活動的不協調,病程遷延,呈反復發作、加重或惡化,經過邯礦總醫院精神科規范的藥物和心理治療后,痊愈出院,并在某大型企業從事保安工作,就在不久前,他專程將一面錦旗送到醫院,誠摯地感謝全科醫護人員,“我真的感覺自己要廢掉了,是你們的仁心仁術,治愈了我的心身,并讓我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作為精神科醫生,我們最大的愿望就是讓患者回歸社會。”邯礦總醫院精神科主任陳斌動情的說,“在治療期間,我們還給患者開展更多的社會技能訓練、人際關系治療和工作技能訓練等,使患者能夠重新融入社會,增加自信心,減少疾病復發。”
常人可能出乎意料,在峰峰精神衛生中心康復治療科的圖書閱覽室內,每天吸引著很多患者,認真且安靜。“我們特意準備了工、農、建筑等多個品類的圖書,希望患者在學習中掌握更多工作技能。”護士李可卉介紹到,“我們還設置了乒乓球、羽毛球等體育設施,有的患者還經常主動找醫生護士們打球,愉悅身心,非常有助于患者的康復。”
據統計,峰峰總醫院精神衛生中心和邯礦總醫院精神科每年約幫助100余名患者治愈回歸社會。
你們真是幫了社區的大忙
在峰峰礦區,一提起峰峰精神衛生中心,沒有不知道的,但對于有些鄉鎮社區干部來說,是一種工作上的熟悉。
40歲的張先生創業失敗,“妻離子散”,在巨大壓力下精神崩潰,成為社區的流浪漢,雖然社區極力救助幫扶,無奈其病情反復并且愈加嚴重,成為社區工作的“老大難”,求助峰峰精神衛生中心后,醫院立即行動將患者接來住院,經過規范的治療,日趨康復,由于是“三無”人員,醫院還為其減免了應由患者個人承擔的費用。街道和社區干部來看望患者時,向醫院豎起了大拇指,“你們真是幫了社區的大忙!”
“醫院堅持公益辦院,以社會效益為先,不放棄任何一個需要救治的人。”峰峰精神衛生中心黨支部書記王東生堅定地說到,“由于精神病患者大多家庭困難,我們還制定了住院費減免政策,今年已經為30余名特困患者減免了費用。”醫院還常態化開展義診咨詢活動,走街串村,為老百姓科普精神衛生知識,幫助村醫提升精神疾病診治水平。
在住院治療期間,餐食起居是很多家屬關心的問題,但當家屬實地走進醫院后,這份擔憂便不復存在。
在邯礦總醫院精神科,一周七天飯菜不重樣,包子餃子大鍋菜……,食堂變著花樣滿足患者需求,特殊患者還會小鍋小灶專做專送。但1天的生活費僅僅收取10元。
“是的,一日三餐只收10元錢,保證所有患者吃飽吃好,營養均衡。每年我們還在全院組織兩次職工捐衣捐物活動,保障每一名患者一年四季有衣穿、有衣換,干凈整潔,增強大家生活的信心。”馬上就要入冬了,精神科護士長陳麗霞整理著近期醫院職工捐獻的衣物。
正如許多患者家屬所言,“把人送到這里,我們放心!”
手術也可以治療精神疾病
緊跟前沿技術,才能更好地服務患者。
華北醫療健康集團所屬各醫院堅持“請進來”“送出去”提高精神疾病診療技術水平,參加國家、省市精神醫學大會,邀請國內精神醫學權威專家來院指導工作,選派青年骨干赴知名精神專科醫院學習,并與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精神科建立緊密聯系,確保診療技術緊跟時代步伐。目前各醫院精神疾病的治療基本形成了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的模式,醫生根據患者病情選擇合適的藥物,通過心理疏導方式調離,再輔以常見的電休克治療、顱磁治療等物理治療方式,大多數患者的精神癥狀可以得到控制,并可逐漸恢復正常。
但是對于傳統治療方式效果差、病情易反復、藥物治療無效或者難以耐受藥物副作用的患者,怎么來救治,成為擺在醫生面前的難題。
針對這個課題,峰峰總醫院神經外科積極與上海瑞金醫院合作,在華北地區率先引進了腦立體定向手術技術,利用多影像醫學技術對難治性精神疾病患者進行立體定向,再根據患者的核心癥狀進行多靶點神經調控,從而控制或消除患者諸如易怒暴躁、情緒亢奮、胡言亂語、幻覺妄想等癥狀,使患者逐漸回歸到正常的社會生活。
“手術也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大開顱手術,而是通過微創技術的方式,在患者頭部取1-3CM左右的小切口即可完成整個手術,不會累及患者言語、邏輯思維、行走等基本的社會功能。”峰峰總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孫永東表示,“目前醫院已為10余名患者實施了腦立體定向微創手術,幫助他們徹底擺脫了多年的疾病折磨,有的已經重新走上了工作崗位。”
“針對目前睡眠障礙咨詢增多的實際情況,我們將研究建設醫院睡眠中心,多學科合力解決睡眠問題。”峰峰精神衛生中心院長段蕾梅表示,將積極拓展新的業務領域,更好服務患者。
被砸被打被傷害 但從不后悔
人們都說,精神衛生工作是一個需要傾注大愛的工作。做一名好的精神衛生工作者極為不易。
“有的患者發病的時候,真的毫無征兆,有一次我在幫助一名患者服藥的時候,她突然抽走我的圓珠筆,猛地向我的臉部扎了過來,我躲閃不及,上嘴唇被筆尖刺透。”峰峰精神衛生中心女病區護士長韓俊梅說著說著就濕了眼眶。
“有一次醫生查房的時候,一名患者突然將剛接滿水的水杯砸向醫生,導致我們這名醫生的后腦勺被縫5針。”提及工作中危險場景,邯礦總醫院精神科護士長陳麗霞也是心有余悸。這樣的傷害,在精神科時有發生。
但他們是病人呀!于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成為精神專業醫護人員工作的基本原則。本著給患者更多一份關愛的理念,醫院持續多年開展“假如我是患者/家屬”活動,進行換位思考,提升服務質量;一些迫害癥、妄想癥患者總以為別人要害他,拒絕吃飯、吃藥,醫護人員就不厭其煩進行溝通,甚至先吃一口“以身試毒”來贏得信任;為了保證患者吃藥,護士們要一個個關照“服藥到口,咽下再走”;醫護人員還為患者拉家常心理疏導,為他們洗衣、洗澡、理發……不離不棄地照顧他們,用滿腔熱情溫暖那一顆脆弱的心靈。
創新精神醫學,助力健康事業。“未來,我們將依托集團深厚的醫療資源優勢,力求形成‘精神健康+大健康建設’‘精神醫學+臨床醫學融合’的發展格局。”邯礦總醫院副院長王新民表示,“我們要將精神醫學專業做大、做專、做強,做出特色品牌,在服務人民健康的征程中永不止步。”
(華北醫療黨群工作部 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