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龐的綠色發展之路
——冀中股份東龐礦綠色生態礦山建設紀實
走進冀中股份東龐礦,小橋流水,亭臺游廊,假山奇石,美景如畫。這座以高標準建設的綠色礦山,同時也是 “中國最美礦山”“全國綠化400佳單位”“中華環境友好單位”。
近年來,東龐礦深刻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全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讓綠色成為東龐礦高質量發展的動人底色。
“網格化管理”打造花園式礦區
“咱們礦區的空氣好、景色美,就連珍稀鳥類——池鷺都被吸引來這兒安家了,每天下班后我都會來這里散步,心情非常舒暢……”東龐礦住宿職工靳春強說道,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為打造宜居宜業的礦區環境,東龐礦創新實施環保區域網格化管理制度,建立起“橫到邊、縱到底”的三級網格環境管理體系,對礦區各個區域、各個崗位的環保管控責任進行了詳細劃分,明確了每個責任區的責任人,推動環保工作向“主動”、“精細”轉型。
“推行區域網格化管理制度,將環保責任和壓力分解到每一個崗位和職工,有效推動了環境監管前移,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區、不留隱患,使得我礦環境衛生整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東龐礦節能環保科負責人高健說。
為確保網格化管理取得實效,每周都會由一名礦領導帶隊,組織節能環保科、宣傳部、企管科、基建科等部門,對全礦地面環境整治工作進行常態化檢查。每次對檢查結果進行通報,給予各個責任單位相同數量環保考核基礎分,評優找差、獎優罰劣,考核分值與單位當月績效工資直接掛鉤。
現如今,優美的環境已成為東龐礦的靚麗名片。近年來,東龐礦不斷加大綠化力度,豐富植物品種,形成了小型綠色植物帶,配備了庭院燈和智能噴灌系統,使整個礦區綠化率達到42%以上。
“循環再利用”實現低碳環保
孟夏時節,麥浪翻滾。一陣陣熱干風吹得行人燥熱難耐,但在東龐礦西龐井辦公樓內,涼風習習,清爽無限。
這“清涼”從何而來呢?
“來自于水源熱泵制冷技術,此項技術自2014年11月投用至今,已累計減少燃煤9.87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200多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5.06萬噸。”東龐礦西龐井節能環保科副科長王景欣介紹說。
王景欣口中的水源熱泵技術,具體來講就是以礦井涌水作為冷、熱源進行熱能轉換的空調技術,實現冬季對生產、生活及辦公建筑供熱和井口保溫,夏季對工業廣場建筑物制冷,全年加熱洗浴用水,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一種技術。
水源熱泵機組運行能效比較高,約在5.5左右,即消耗1份電能可獲得5.5的冷量或熱量,從而達到省電節能的效果。在該項目實施前,西龐井礦區供熱采用鍋爐供熱,制冷則采用分散式空調制冷,年平均燃煤消耗8228噸,二氧化硫排放達100余噸。
除了利用水的溫度外,該礦還將目光轉向了另一個清潔可再生能源——“風”。
在北井應用風源熱泵技術,將礦井風筒抽出的廢氣“余熱”轉換為取暖所需的熱風。風源熱泵空調系統利用大地深處冬暖夏涼,溫度相對穩定的特點,通過熱交換器提取熱量,帶動壓縮機做功實現機組冬季采暖夏季制冷的目的。利用此技術,可取締燃煤鍋爐,實現“產煤不燒煤”。
東龐礦創新廢水、廢氣綜合利用新途徑,不斷探索煤炭清潔利用的效能,變廢為寶,積極踐行碳達峰碳減排,促進企業可持續綠色發展。
“采煤不見煤”助力綠色開采
走進東龐礦礦區內,蜿蜒的小溪清澈透明,引來一群池鷺嬉戲筑巢,東湖生態園如一顆翡翠鑲嵌在大地上,與圍墻外的金色麥浪交相成趣,置身其中,流連忘返。若不是偶有滿載煤炭的火車呼嘯而過,真讓人感覺不到這里身處礦山。
從建礦起,東龐礦就秉承綠色發展理念。“井下采出的原煤從主井口開始,通過全封閉式的皮帶棧橋被輸送到破碎車間、原煤倉、洗煤廠、精煤倉,再到裝車外運,整個運輸過程中,在外面是看不到煤的。”東龐礦調度室主任宋萬軍說。
據了解,2018年至今,東龐礦累計投資近億元,對廠區所有露天煤場、堆料場、入料口等進行封閉棚化,徹底解決了露天煤場對環境的影響,杜絕了煤場揚塵污染,解決了重污染天氣期間不允許發運的難題。
對于運輸過程中的煤塵治理,他們也有妙招。“每輛運煤車輛出礦前都需進行全方位凈化、包裝,除了對車輛蓋上厚厚的篷布外,還要對整個車身進行清洗,保證整個運輸過程清潔、無污染。”東龐礦煤銷科科長徐濤介紹說。
與此同時,東龐礦還積極探索無煤柱開采、沿空留巷、沿空掘巷等先進工藝,減少巷道進尺,提升巷道掘進率,實現低碳開采;在煤流運輸系統,全面推廣應用永磁電機加變頻器控制方式,實現電機輸出功率根據皮帶運煤量變化自動調節,達到節約用電、減少污染的目的;強化煤流、地面運輸環節的封閉管理,實現采煤不見煤。
不負青山,終得金山。在綠色生態礦山建設中,東龐礦轉變發展方式,走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低碳的健康發展之路。接下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征途、扮靚綠水青山的行動還將繼續。
(冀中股份東龐礦 羅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