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能源峰峰集團駐村工作隊:3任駐村第一書記寫滿4個賬本

發布時間:2021-04-22 08:22:33 冀中能源

   

5年間,村民向扶貧干部“送禮”736次——

3任駐村第一書記寫滿4個賬本

迎著清晨第一縷陽光,46歲的河北省保定市順平縣勝利村脫貧戶馬貞傲忙著清洗腸衣、攪拌餡料,為制作開春兒第一根香腸做準備。

“別看這物件不起眼,效率提升了近10倍。”馬貞傲搬出冀中能源峰峰集團駐村工作隊為他訂制的自動灌腸機,把調好的肉餡放入進料口。“每月增收2500元,去年我家徹底脫了貧。”馬貞傲摩拳擦掌,盤算著今年擴大“馬家灌腸”的加工規模。

\ 

拎起香腸,敲開駐村工作隊房門,馬貞傲撂下一句“看得起俺就收下”后扭頭便走。望著他倔強的背影,駐村第一書記崔雪峰無奈在《順平縣勝利村父老鄉親恩情賬》第56頁寫下:2021年3月2日,馬貞傲香腸5斤。

解“心鎖”開鐵鎖

勝利村位于保定市西部山區,山高坡陡,溝壑縱橫,交通不暢。全村1165人中貧困人口占528人,貧困發生率45%。2014年,被確定為國家級貧困村。

2016年2月28日,峰峰集團派出工作隊進駐勝利村,擔負起勝利村的脫貧攻堅任務。

透過緊鎖的村兩委大門向里望去,是雜草叢生大院,瓦片缺失的屋頂和七零八落的門窗。第一任駐村書記馮起安的心涼了一半兒。

從縣里得知,勝利村在全鎮各項工作中排名靠后,人心渙散,歪風盛行,干群關系緊張。“村集體賬目不清,甚至因為經濟糾紛,村兩委大門被村民鎖了4年。”

要開鐵鎖先解“心鎖”。馮起安和工作隊員購買了米面油等生活物資,和村兩委干部一同慰問老黨員、貧困戶、五保戶,面對面溝通交流、心貼心拉近距離;上黨課、喚黨志,重溫入黨誓詞,提振黨員干部脫貧攻堅“精氣神”;組織開展免費送醫送藥,為村民做彩超、心電圖檢查,眾多村民治愈了多年頑疾……馮起安的“三板斧”落地,有群眾主動找上門,要和他“談談”。

\ 

形勢漸好,工作隊說話有人聽、做事有人信了。馮起安決定趁熱打鐵,打開村委會那把銹跡斑斑的鐵鎖。他們一邊尋求縣鄉有關領導、部門的支持,一邊召集村兩委黨員干部商量對策,左一趟右一趟登門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在第14次登門、駐村80天后,打開了那把鐵鎖。”馮起安馬不停蹄著手修葺村委會:房頂蓋上彩鋼板,院內鋪滿彩地磚,墻面粘貼白瓷磚,屋里吊掛石膏頂,旗桿豎起來、紅旗飄起來,喇叭架起來、文化牌板立起來、村民書屋建起來……“鄉親們,村委會就是你們的家,黨就是你們的主心骨。”馮起安把觀望的村民請進了門。

 

強班子立龍頭

“劉某某要當上干部村里不會有發展,得想法阻止”“你們下鄉干部呆不長,村里的事兒別摻和”……

2018年是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年。協助地方黨委搞好村“兩委”換屆選舉,成為峰峰集團第二輪駐村工作隊的首要任務。

勝利村選民多,選情復雜,工作難度大。“要想拔窮根立富志,就得強班子帶隊伍”,第二任駐村第一書記劉菊舜頂著壓力,專心打造“不走的工作隊”。

“走訪發現,村民參與競選的熱情很高,但背后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規范動作’。”劉菊舜沒有“上綱上線”,而是積極引導村民公平公正參與其中。他9次組織召開選情分析會,與村干部、老黨員和競選村民進行了76次談心談話,廣泛宣傳換屆選舉的組織紀律、換屆要求和選舉程序,號召村民全程參與、全程監督,確保選舉依法依規進行。2018年7月11日、9月29日,在全體村民的期盼下,勝利村黨支部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換屆工作圓滿完成。

“村黨支部是黨的‘神經末梢’,與群眾距離最近、接觸最多、關系最密。”新任勝利村黨支部書記葛新亮憋足一口氣,一心要凝聚黨員意志,帶領村民共同富裕。但想到停滯多年的黨的建設、黨員納新等工作,他又感到壓力重重。

\ 

帶著疑慮,葛新亮找到了第三任駐村第一書記崔雪峰。

和葛新亮一道,崔雪峰捧著《基層黨務工作手冊》耐心細致地為村民講解黨員發展程序,反復宣傳法律知識,壓制尋釁滋事苗頭;對村級組織規范運行再梳理,定期開展“抓黨建、促脫貧、保小康”活動,組織黨員上黨課、溫誓詞,戴黨徽、亮身份,到革命圣地接受紅色教育,堅定脫貧攻堅信心和決心,黨員的凝聚力、戰斗力明顯增強。

2020年7月1日,駐村工作隊協助村黨支部召開全體黨員大會,從2019年黨員發展計劃的5名入黨積極分子中,依法依規確定了2名入黨對象,停滯17年的黨員納新工作宣告結束。

 

解難題辦實事

隨著“叮叮”一聲響,勝利村跑山豬養殖戶葛浩楠利用微信收獲了春節后的第一筆26萬元生豬銷售款。

“這車僅拉走了52頭。”葛浩楠不光生豬養得好,算盤也打得精,“眼下河北省內疫情防控形勢趨緩,各地堂食逐步恢復。下個月,生豬價格還會漲。”

葛浩楠說,以前出入村莊的跨河橋“單薄瘦弱”,大型車輛進不來,生豬運輸就靠拖拉機,“賣多少得看能拉出去多少,制約了豬場發展。”

2016年7月,一場洪水偏又沖毀了小橋。葛浩楠存欄的生豬運不出去,錯過了最佳售賣期,肉質下降只能低價處理。

修橋通車成了村民日盼夜盼的揪心事兒。駐村工作隊帶領村干部現場調研,走訪鄉親,詳細撰寫調研報告,10多次到縣鄉提出重修跨河橋的申請,引起了縣主要領導重視,修橋預算從80萬追加落實到510萬元,窄小的勝利隧道也破例批準擴建。

\ 

2018年10月15日,勝利橋、幸福路、勝利隧道同時開工建設。勝利村男女老少一個不落的齊聚施工現場,敲鑼打鼓、載歌載舞。“多少年沒見過鄉親們這么團結了。”葛新亮說。

看圖紙、測數據,查材料、盯質量,駐村工作隊擔負起工程監理職責。“我們每天深入施工現場,查看水泥標號、核對鋼筋型號、詢問地基澆筑深度,全程參與、全程監督,直到2019年8月5日勝利橋建成通車。”駐村工作隊員王樹軍說,建成后的勝利橋總長215米,寬6米,主體144米,南北引橋71米;幸福路全長610米,路基寬7.5米,面寬6米;勝利隧道全長216米,寬6米。

“浩楠的跑山豬運輸銷售問題迎刃而解,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品質,合作社成員的收入跟著水漲船高。”54歲的葛建功參股生豬養殖,拿到了今年第一筆分紅。

緊接著,陸續在全村主要道路安裝架設了101盞路燈,不僅照亮了山村夜晚黑黢黢的路,也照亮了村民灰蒙蒙的心;申請幫扶資金,組織村民對分水堤壩實施修復,疏浚田間水渠4500米,徹底解決了1200畝耕地灌溉難題,糧食、果樹生產連年大豐收;落實困難群眾危房加固、改造,更換透風滲雨的門窗,硬化泥濘的院落,解決村民吃水用水難題,16戶困難村民住上了安全舒心房……

動力強產業旺

3月6日傍晚,從貴州遠嫁勝利村的張發秀拿出手機,笑吟吟的和父母開啟視頻模式,“以前我在山上鑿石頭,皮膚黑狀態差,哪敢視頻?”

去年3月份,駐村工作隊扶持村民劉勝景開辦箱包廠,她到廠里應聘縫紉工崗位。“現在俺也是‘白領’,月收入2000多元,還能照看小孩。”張發秀早生的皺紋融化在笑容里。

找準癥結持續發力。結合順平縣產業扶貧政策,駐村工作隊先后摸索出“農技師+合作社+種植戶”農技推廣模式、“市場+合作社+貧困戶”產業扶貧模式及“產業車間+崗位+勞動力”就業扶貧模式。制定了種植蘋果扶持脫貧一批,開展壯大手工業脫貧一批,擴大特色養殖脫貧一批,組織勞務輸出脫貧一批,發展三妙峰旅游脫貧一批等“五個一批”精準脫貧措施,村民看到了奔小康的希望。

\ 

2016年,駐村工作隊開始推廣種植150畝三優富士蘋果,爭取扶貧資金20萬元硬化田間道路、完善水利設施,種植業步入快速、良性發展軌道。2020年產值達到50萬元,100戶村民穩定增收;申請扶貧資金35萬元,5年來連續購置110臺縫紉機,增加72個就業崗位,扶持村民開展服裝、箱包、布偶、帳篷等手工制作,年產值150萬元以上,人均年增收2萬元;成立旺畜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野豬、柴雞養殖產業,每年爭取扶貧金融貸款50萬元。2020年,跑山豬養殖產業收入已超150萬元,20戶入股脫貧戶同步增收;每年組織500多名村民外出打工,人均年增收3—8萬元;依托三妙峰景區,安置25名村民本地就業,人均年增收3000元

2017年,勝利村整村脫貧出列;2020年,182戶528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清零;村集體收入首次突破20萬元,年人均收入跨入萬元行列(國家脫貧標準4000元),“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日子越過越紅火,富裕后的鄉親們為駐村工作隊送來自家包制的粽子、蒸制的年糕、種植的蔬菜……《順平縣勝利村父老鄉親恩情賬》也因此建立。3任駐村第一書記陸續記滿了4個賬本。“駐村工作結束時,我們會將‘恩情’兌現返還鄉親們。”崔雪峰說。

(王海、張波、李明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