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守望者——記冀中能源張礦集團尚義礦桂溝山林場護林員孟慶忠

發布時間:2021-11-17 09:56:00 冀中能源

綠色守望者

——記冀中能源張礦集團尚義礦桂溝山林場護林員孟慶忠

每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向桂溝山林場的時候,在蜿蜒崎嶇的山間小路上,總能看到他的身影。

他是張礦集團尚義礦桂溝山林場護林員孟慶忠,已經在遠離市井生活的大山里深居簡出三十年,每日與山林為伴,歷經風霜雨雪,不懼嚴寒酷暑,用腳步丈量山嶺,守護著綠水青山。昔日栽下的幼苗,現在已經長成大樹,當初的小伙子如今早已兩鬢斑白。

三十年,他修好通往林場的山間公路15公里,為林場義務植樹萬余棵,綠化荒山面積達3600余畝,林木覆蓋率達到整個林場的48%,創造了連續三十年無森林火災的奇跡。

1_副本.jpg 

子承父業——承諾支撐守護林場三十年

在尚義縣南端小蒜溝鎮西南15公里處,有一片7500余畝的林區。1973年12月6日,尚義縣政府將其劃歸至當時的張家口地區尚義礦,作為坑木林基地使用。1980年正式成立林牧場,起名為桂溝山林場。那年,孟慶忠的父親孟憲成進入桂溝山林場,成為那里第一批護林員。

大山里的生活異常艱苦,不僅沒水沒電,而且一年下來難得見著幾個人,寂寞和孤獨讓人十分難熬。冬去春來,年復一年。一轉眼,孟憲成已經在這里工作了十年,在這期間,當時一起來的10人中,有的退休,有的嫌條件差、工作苦調走了,此時的林場只剩下孟憲成一人。眼看著他也到了該退休的年齡,于是請求礦領導物色接班人選。可是尚義礦領導到處尋找,年輕人一聽說去林場,承受不住獨守林場的清冷和寂寞,都連連擺手不愿意去,這下礦領導犯了愁。看到領導為難的樣子,誰來接班也成為孟憲成的一塊心病。

這一晃,又過去了三年。那時,孟憲成的四兒子孟慶忠農閑時常來林場探望父親,還幫著一起干些雜活。整日眉頭緊鎖的孟憲成把孟慶忠叫到跟前,躊躇了很久才說:“慶忠,這里條件艱苦,別人不愿意來,你不僅對林場熟悉,而且你們兄弟6個也就你能吃下這個苦,你過來接我的班吧?”

當時孟慶忠還不到30歲,兒子9歲,女兒1歲。看著父親期望的目光,他告訴父親:“爹,孩子太小,容我想一想。”這一天漫長而煎熬,它意味著人生有可能重新定位。“父親總要退休,林場工作雖然艱苦,但也總得有人來守護!”此時,孟慶忠的心里糾結復雜、沖突激蕩。為了讓父親放心,也為了林場有人守護,在得到妻子的理解后,他答應父親:“我干!”一句簡單的諾言,成為兩代人的約定,也成為他人生道路的選擇。從此,他毅然接過了守護林場這個崗位。

臨走前,父親叮囑:“要看護好林場,吃得苦,耐得住寂寞,有責任心和耐心,不要丟了人!”這句話,成為孟慶忠進入林場后心中牢牢銘記的信念。他把年幼的孩子托付給親戚,帶著父親的囑咐和自己的信念,動員妻子走進了桂溝山林場,成為了一名護林員,迎接他的是艱苦的環境、繁重的工作和寂寞簡陋的生活之旅。

沒想到,一句承諾換來三十年的執著堅守。

2_副本.jpg 

恪守信念——“隱居”深山歷盡艱辛

為了山林的安全,孟慶忠把家安在了深山之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守護林場,歷盡了艱辛。

上世紀90年代的桂溝山林場,地處偏僻,人煙荒蕪,條件異常艱苦。無水無電,照明用煤油燈,喝的是山泉水。1999年,泉水斷流了,他們只能挖蓄水池儲水,夏天吃雨水,冬天吃雪水。大山里接收不到任何通訊信號,即使到現在,依然沒有網絡和手機信號,基本上與世隔絕。沒有通往山外的公路,到處都是砂礫子地,路面坑洼不平,要是遇上雨天,路面被雨水沖得千溝萬壑,車輛無法通行,外出只能步行三四個小時到20公里外的鄉鎮,才能坐上一天只發一趟的公交車。米面油、蔬菜和日用品都要步行到5公里外的村子背回來,每年進入冬季,大雪封山后,生活更加不便,如果準備不全,斷火斷炊是經常的事……

每逢夜幕降臨,山林里漆黑一片,寂寥無聲。漫漫長夜,整個林場只有孟慶忠夫妻二人,陪伴他們的只有一群羊、幾只狗。晚上在煤油燈下只能打撲克牌消遣,煤油沒處買了,只好用柴油,柴油煙大,一晚上下來,兩人都被熏成了大黑臉。

雖然孟慶忠已經做好了吃苦的心理準備,可是眼前的困難,還是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想。“要想在這里待下去,必須先修好路!”孟慶忠和妻子商量。他們為改變交通不便狀況,開始了漫長艱辛的修路工作。春夏秋三季,除了種地、放羊,夫妻倆你一鍬我一鎬,挖掘腳下的土地,在公路基本成形之時,他們雇來鏟車進行拓寬。現在通車的土公路,就是他們花費三年時間用辛勞和汗水,一點一點修好的。

沒有電的日子實在難熬,于是孟慶忠夫婦又開始了艱難的接電工作,在尚義礦的協助下,林場通上了電,結束了夜晚處處靜悄悄、黑乎乎的生活。孟慶忠還和妻子挖井、種菜、養雞……解決了基本生活需要,做好了扎根林場的前期準備。

3_副本.jpg 

以苦為樂——視樹木為兒女

巡山是孟慶忠每天必做的功課。無論是寒風凜冽的冬天,還是烈日炎炎的夏天,在山林的羊腸小道上,總有他身穿迷彩防火服、手拿木棍的身影,數千畝的林區里,留下了他無數的腳印。

孟慶忠的大半生與山林和樹木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把林場當成了自己的家,將樹木視為兒女一般精心呵護。7500余畝山林,哪里有什么樹,長勢如何,他都清清楚楚。望著漫山遍野的綠樹在陽光下一天天長大,孟慶忠的內心充滿了喜悅與自豪。

每天早晨天還沒亮,孟慶忠就早早起床,帶上干糧和水沿著山路開始巡山。“護林員的主要職責是看管、養護山林,確保不發生盜伐和火災。”孟慶忠說,每次巡山,他都要走七八公里的山路,一年下來,要穿壞10多雙鞋。崎嶇的山路,記錄著三十年來護林員孟慶忠的汗水和足跡。在護林巡山時,他一邊走,一邊修剪雜枝,有時一天也見不到一個人影,累了就坐下來在寂靜的樹林里觀云聽風,與小鳥對話,渴了餓了就喝口涼水、啃口干糧。

山路崎嶇,荊棘叢生,陡峭難行。盡管林場山上的道路走了成千上萬遍,盡管他平時非常謹慎,還是會一不小心磕碰甚至摔倒,腿上、腳上青一塊紫一塊是常事。為此,孟慶忠總是提前備好常用藥物,以備不時之需。

春風催新綠,正當植樹時。每年春季,孟慶忠都會上山義務植樹。他帶上提前準備好的樹苗,從山下背到山上,然后挖好一個個樹坑,把樹苗一株株種下。有時自費買來山杏核,拎上一桶水,一邊巡山,一路撒種,第二年春天就冒出了嫩芽。在他的精心呵護下,小樹一天天長大,樹木成片成林,不僅起到了防風固土存水的作用,還使部分荒山禿嶺變成了如今的“綠色海洋”。

每年夏天暴雨過后,山坡上有些地段水土流失造成樹木根系暴露,孟慶忠就挑土上山,對倒、斜、歪的樹木進行扶正、培土、踏實。看著郁郁蔥蔥滿山坡樹木,孟慶忠顧不上汗水濕透了衣背,總是盯著悄聲呢喃或用手掌深情撫摸,他不僅熟悉這兒的一山一溝,而且愛惜這兒的一草一木,對這里有著深深的愛戀。

孟慶忠深知,護林防火的任務就像林場的大山一樣沉重,要守護好7500多畝林場,只有頑強的毅力還不夠,還必須全面掌握林區情況和過硬的巡山防火技術。

“要想守護好這片林區,為子孫后代積攢綠色財富。一要腿勤,二要嚴管。”這是孟慶忠30年總結的經驗。

5_副本.jpg 

不為名利——不沾山林一草一木

大山深處,山高路陡,除了有各種樹木、灌木、柴草,還有狍子等野生動物和珍貴藥材,這吸引了一些狩獵人和周邊的村民進入林場。為了防止林場失火、保護野生動物,孟慶忠除了自己盡心盡力履行職責外,還經常向進山打獵及挖藥材的老百姓宣傳防火知識,發現捕獵的夾子,也會及時排除。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幾十年來,孟慶忠恪守清貧和信念,從來不砍一棵樹,更沒有賣過一棵樹。“首先要嚴管自己,其次要嚴管他人。”孟慶忠說,幾十年來,不沾山林里的一草一木,家里蓋房從沒用過林場一根木材。

椴樹是國家珍貴的重點保護植物,為優良蜜源樹種,其花可提取芳香油,花蜜具有補血、潤肺、止咳消渴和止痛等多種療效,是蜂蜜中的頂級珍品。一段時間,椴樹成為市場的“香餑餑”。上世紀90年代的一天,一名港商找到孟慶忠,承諾只要允許在山中采集椴樹花,每年給他10萬元。10萬元對于當時一個月工資僅有200元的孟慶忠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只要他答應,馬上就可以變成有錢人。孟慶忠不是沒有動心,但一想到這些名貴的椴樹可能會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他還是一口回絕了。

6_副本.jpg 

不懼風險——不負使命獨守擔當

護林防火沒有巧,跨溝越嶺滿山跑。孟慶忠每天翻山越嶺、踏遍林區,將管護區內的每座山的地形、交通等情況摸得清清楚楚。

每逢春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針對附近群眾進山上墳祭祖的習俗,孟慶忠堅持全天候守護林場,勸阻群眾不要帶火燭上山,不要在林區使用明火,謹防火災發生。

危險的來臨總是意想不到。2014年6月份的一天,孟慶忠騎著摩托車在山下巡視,大老遠就看到剛下山的一男一女。這二人是夫妻,之前來林區挖藥材時,都被孟慶忠攔阻,為此對孟慶忠懷恨在心。孟慶忠見又是他們二人,便停好摩托車,走向二人說道:“我說過多少次了,這里是林場,不能隨便進來,萬一引發山火怎么辦?”老孟話音剛落,沒想到,那名女子突然抱住了老孟的腿,老孟一個沒注意摔倒在地,男子從衣服里掏出了一把匕首,惡狠狠地說:“你個老貨,總是攔我們。”一邊說著一邊猛向老孟右大腿上捅了兩刀。“啊!”老孟一聲慘叫,他下意識地用手抓住對方的刀子,男子狠命咬住老孟的手,掙脫后逃跑了。老孟忍痛站起來,此時只感覺到自己的右大腿涼颼颼的,用手一摸,滿手是血,他忍著鉆心的疼痛,一瘸一拐地來到離林場最近的松溝村,此時鮮血已經浸透了衣褲,灌滿了鞋。當他敲開了一戶人家的門,虛弱地說出三個字:“快報警!”就因失血過多暈了過去。好心的村民找來面包車把孟慶忠送到縣醫院。他醒來后,第一句話就是問大夫:“我的腿沒事吧?以后我還要巡山呢!”經醫生檢查發現,他的右腿被捅兩刀,其中一刀已經扎穿了大腿,所幸沒有傷及大血管。

7_副本.jpg 

無怨無悔——只為心中那片綠

三十年風霜雨雪,三十載百折不撓。是什么情結,讓孟慶忠對護林員這種艱苦、危險而枯燥的生活如此眷戀呢?或許,他的生命本來就屬于大山,他的血管里流淌著大山的血液,他的身心早已融入了這片山林。

工作和生活的磨難,孟慶忠都咬緊牙關挺過去了,最讓他感到愧疚的是虧欠妻子太多,但妻子卻非常理解支持丈夫的工作,也成為了不掙工資的編外護林員,時常陪伴他一起巡山護林。妻子的支持和陪伴,讓孟慶忠心里獲得了巨大的支撐和安慰。每天,他巡山護林,妻子洗衣做飯……每次巡山回來,妻子都為他做好了熱騰騰的飯菜,晚上倆人一起聊天,讓林場充滿了家的溫馨。

三十年如一日,孟慶忠長年工作生活在林場,很少享受天倫之樂。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連續多年沒有回家過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只有妻子陪他一起過年,夫妻倆站在曠野間,心里充滿了對親人的思念。

對父母雙親,對孩子,孟慶忠心里一樣充滿了愧疚。老父親病重,是兄弟幾個在床前盡孝,唯獨缺了他。兩個孩子出生后也是孩子姥姥一手拉扯長大,由于護林責任重大,這么多年來他們夫妻從來沒有像其他父母一樣接送孩子上下學,沒有參加過一次家長會,這成為他們夫妻長久以來心中的痛點。兒子結婚那年,適逢防火關鍵時期,想到巡山防火的任務和守護山林的責任,孟慶忠告訴兒子:“現在正是防火關鍵時期,爸實在脫不開身。”兒子急了:“爸,我結婚一輩子就這么一次,到底是你的樹重要,還是我的婚事重要?”聽著兒子的話,孟慶忠流下了愧疚的淚水。

時光飛逝,轉眼三十載,孟慶忠依然堅守在這片山林里,他熱愛桂溝山林場,他舍不得離開這個“家”。在天津定居的女兒多次要接他們去大城市生活,他都一次次回絕。真正的原因是,他實在舍不下守護一生的林場。

“這片山林就是我的另一個家,這里的每棵樹都是我的孩子,看著它們一天天長高長大,我心里高興!”這片綠樹青山,就是孟慶忠三十年用心血和汗水澆筑成的一座綠色豐碑。

“想想過去的艱苦,現在條件好多了,林場挖了井、通了電,我很知足。當初選擇了大山,就是選擇了艱難,選擇了無悔。只要單位需要、身體允許,我愿意站好最后一班崗,守護好這里的一草一木。”年近60歲的護林員孟慶忠用樸實的語言繼續詮釋著他對護林工作的堅守和熱愛。

青山依舊,綠樹常青。這就是一個護林員樸實無華的不凡一生。

8_副本.jpg 

記者手記: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記者得知,在張礦集團尚義礦有這樣一位護林員,已經在深山里守護了整整三十年。出于對他的敬意, 記者走進大山深處,面對面采訪了這位“桂溝山里的新愚公”。

孟慶忠接替父親值守山林以來,遠離集市和村莊,遠離繁華與喧囂,遠離親人與朋友,雖然生活在現代社會中,卻和妻子在深山密林中依然過著原始般的“隱居”生活。他踏過的每一條溝壑、每一塊巖石,還有那漫山遍野的蒼翠,都見證著他對林場的熱愛和依戀。 

生活,對普通人來說是親情友情、學習工作、娛樂社交,對孟慶忠來說,工作生活早已融為一體,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巡山護林。三十年,對于林場來說,只是樹木一圈圈的年輪,但對于孟慶忠夫妻來說,卻是一生中最好的年華。正是他的堅守與職責,讓他在平凡的崗位上開出了絢爛的生命之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孟慶忠是平凡的,默默無聞、堅韌執著,沒有豪言壯語,沒有英雄壯舉,只是中國萬千守林員中的一員。但他又是不平凡的,以苦為樂、敬業奉獻,忠誠踐行著習近平總書記生態發展理念,創造了無盡的生態財富。

(劉芳、黃發忠/文、金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