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照亮平凡之路
——記2020年度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峰峰集團大淑村礦張昌虎
他對工作專注執著,從一名初中生通過自學自考取得高級技師證書;
他對企業忠誠初心,從一名普通職工到崗位創新30多項的技術大拿;
他對崗位精益求精,從一名外地門外漢到煤礦“回采”戰線上的勞模工匠;
眼前這個黑乎乎的陜西男人,雖不善言辭,但卻是“2020年度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獲得者。獲得如此殊榮的他,在面對采訪時,卻擺擺手,說道,“榮譽只代表過去,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液壓支架工。”
以學習輔助前行道路
2006年,剛到大淑村礦工作的張昌虎,既是別人眼中的“外地人”,又是崗位上的“門外漢”,語言的差異和陌生的工作環境,成為他那時首先要克服的困難。
“當時,對于礦上的工作一竅不通,但我堅信,功到自然成。只要堅持學習,我也一定能夠干出個模樣!”帶著這樣的信念,張昌虎開始了他的自學之路。
——為了盡快掌握專業學習理論,他自費購買了《采煤學概論》《采煤支護》《液壓支護》等技術書籍40余本;
——單位每逢周二、五組織的職工學習會,他都雷打不動保證次次參加,將每次所講內容仔仔細細地記錄下來;
——記錄20余本筆記本,記錄字數達到十余萬字;
“平時昌虎很少參加我們的聚會,只要有空,就見他不是抱著書看,就是圍著老工人討教問題。”談起張昌虎的“學習精神”,工友們他豎起了大拇指。
回憶起當時第一次參加技術比武的情形,張昌虎的妻子記憶猶新:“那時候見他天天抱著成摞的習題,在桌子旁一坐就是一宿。” 夜以繼日的復習,讓張昌虎獲得了“技術能手”榮譽稱號。自那以后,憑著一股肯學、肯鉆、肯吃苦的精神,張昌虎年年比賽不空手——“全國煤炭液壓支架技術狀元”“全國技術能手”“大國工匠”……
一本本寫滿字跡、畫著符號的本子,一本本紅燦燦的獲獎證書……都是張昌虎學習成長的見證。十幾年下來,他不僅熟練掌握了各種采煤工藝,也從一名普通職工迅速成長為一采區副區長。
以實干攻破生產難題
“比賽只是檢驗我們一線工作的手段,雖然拿到了狀元,但在咱煤礦,生產一線的情況非常復雜,絕對不能掉以輕心!”雖然已經取得了多項榮譽,但是張昌虎始終嚴于律己,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和馬虎。
“不僅要將理論學深學透,還要堅持在實踐中摸索。”張昌虎將生產一線作為自己的“第一課堂”,每次下井都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在處理完事故后,他都會詳細記錄事故原因和處理過程,并結合平日積累的理論知識,總結提煉出一套新的工作方法,為下一次解決生產難題提供了經驗。
172105工作面由于設備磨損老化,工作面煤機經常發生掉道,并且上道非常困難,嚴重影響原煤生產。
面對這個難題,工友們都束手無策,心生退意。但是張昌虎以平時所學積累,在認真總結分析現場情況后,總結出一套“煤機快速上道法”。該方法在全區推廣運用后,一炮打響,處理上道時間由原先的2-3個小時降至現在的20-30分鐘,大大提高了工作質效。
工作多年,每次入井時,張昌虎都是第一個趕到工作面現場,查看工作面煤壁、頂板情況,及時安排組員進行安全確認,來回穿梭在點柱、支架等“鐵林”之間,確保班組所有人員都能安全作業。一個班下來,他自己來回在機頭、機尾之間往返不下15次。
“我們工作面遇到了上下兩巷頂板壓力大、機尾流砟、煤壁片幫等困難,張昌虎就帶領幾個生產骨干提前入井進行調架,通過在上下兩巷打點柱掛梁擺木架,確保上下兩巷頂板不再下沉。”工友小王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景,“他就是這樣的人,每次遇到困難都會沖鋒陷陣,從沒二話。”
自張昌虎做班長以來,組織帶領全班職工在安全無事故、質量創精品的前提下,月月超額完成生產任務,并數十次創出峰峰集團及大淑村礦原煤生產新水平。
以創新打開效益之門
“對黨忠誠,不遺余力回饋企業”,是張昌虎身上常掛嘴邊的話,也是他秉承和發揚“工匠”精神的初心和使命。在他眼里,一名合格的班組長不僅僅要苦干實干,還得會巧干,善于創新才能事半功倍。
為了保證安全生產、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工友勞動強度,他組建了自己的創新團隊,并成立創新工作室。在他的影響和帶領下,團隊創新成果接踵而至:
——創新應用“支架液壓閥門系統改造”,解決了閥門易損、易堵的問題,當年節約成本200萬元;
——創新應用“提高輕放工作面煤炭回收率及三機配套研究與應用”項目,使煤炭回收率提高14%,工作面每年提高近10萬噸產量;
——創新防突鉆桿加注水器的方法,杜絕了瓦斯超限,降低了煤塵,每年可節約各項費用90萬元;
——完成采掘工作面“水泵自動控制技術改造”,實現了工作面水泵無人值守,每年節約各類費用150余萬元。
不僅如此,張昌虎還發揮自身優勢獨立完成了“液壓支架操作閥限位裝置”解決了液壓支架在非使用狀態下的誤操作,提高了支架的安全系數;“箱式孔口除塵裝置”大大降低了風流中粉塵濃度,改善現場作業環境,節省因瓦斯大往復用工約4小時;“液壓支架綜合改造”解決了支架易損件的使用壽命短和更換操作困難的問題,年創效189余萬元,為企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峰峰集團新聞傳媒通信中心 胡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