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股份科技進步賦能加碼

發布時間:2021-12-31 10:36:54 冀中能源

冀中股份科技進步賦能加碼

——智慧引領,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動能更加強勁

創新是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力量源泉。今年以來,冀中股份全面深化理念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牢牢掌握創新發展的主動權,引領職工“雙創”向縱深發展,激發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

為激發職工熱情、匯聚群體智慧,冀中股份利用各種媒體、運用多種形式,引導職工牢固樹立“人人都是創新主體、處處都有創新課題”的理念。通過典型選樹、事跡宣傳、評優表彰等多種形式,加大宣傳推廣力度,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效氛圍。與此同時,通過加大雙創經費投入,加速成果轉化,完善榮譽激勵、機會激勵、命名激勵等激勵政策,調動各層次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充分挖掘廣大干部職工的創造潛能和生產潛力。僅去年,冀中股份就選樹公司十大金牌、五十佳明星班組,創建4個中安協安全管理標準化示范班組,成為學有樣板、追有標桿的品牌班組。

在管理創新上,冀中股份深入落實“黨委領導、行政主導、工會搭臺、部門協同”的工作模式,強化各級、各部門職責擔當,最大限度整合資源優勢,形成集群創新效應。2020年,冀中股份先后建立了4個市級創新工作室,吸收培養技術骨干人才500余名。圍繞“增節降”管理提升活動,完成區科、班組、崗位創新成果766項,推廣職工優秀創新成果58項,獲得集團公司職工技術創新成果獎7項,不僅破解了一批影響工作質量提高、勞動效率提升、生產工藝擎肘的瓶頸難題,全年創效600多萬元。

此外,冀中股份深入推進“增節降”活動在區隊、班組、崗位的組織實施,深層次挖掘技術創新、工藝革新、組織優化、管理提升的創新點、關鍵點,并著力深化推廣應用機制,通過創新工作室主導、金牌明星班組落實、職工崗位一線轉化的成果推廣模式,真正把職工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企業改革發展的生產力。邢臺礦“簡博創新工作室”先后完成了《薄煤和放頂煤液壓支架推移裝置、噴霧裝置、操縱閥的通用性設計》、《工作面主進液大流通量反沖洗裝置的推廣應用》等創新成果,為企業節約資金20萬元。東龐礦西龐井通過鋪設管道將污水廠處理后的中水及洗煤廠沉淀池中的廢水引進原煤線重新利用,創造效益達40余萬元。顯德汪制修中心圍繞節能減排、降本增效、提高工效進行攻關,催生了一批諸如新型交錯布置托輥架的設計制作、中部槽維修再制造等符合生產礦井實際、富有特色的“五小”創新成果。一系列成果的轉化,催生了效益,持續激發廣大職工立足一線、崗位建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企業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保障與智力支撐。從建成邢東礦全國首個智能化矸石充填工作面,到東龐礦建成河北省首個智能化高架綜采工作面,從金牛旭陽建成省化工行業首座智能化工廠,到冀中新材建成全省首座綠色智能現代化玻纖工廠……2021年,冀中股份科技創新“亮點”頻現,一個個標志性成就令人目不暇接。東龐礦被河北省確定為首批推進的智能化建設示范礦井,邢東礦也順利通過了國家能源局“全國智能化示范礦山建設”的預驗收。11項技術創新成果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3項成果獲“中國煤炭工業科學技術獎”,28項創新成果獲省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全年完成職工“雙創”項目230個,107項優秀成果得到推廣應用。

——生產更高效!

2021年7月1日,冀中股份為邢東礦矸石充填開采生產創水平召開慶功會。3月份,國內首個矸石充填自動化工作面——邢東礦11233工作面投產,不到3個月便取得了月產原煤6萬噸的歷史性突破,站在了全國矸石充填開采的最前沿,為進一步解放公司煤炭資源,增強企業發展后勁奠定了基礎。目前,矸石充填自動化系統已達到年產百萬噸水平,被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授予“科學技術一等獎”。

同樣在東龐礦21110工作面,2021年3月29日,隨著綜采三隊采煤機司機李飛按下“啟動鍵”,百米之外的回采設備瞬間啟動,河北省首個智能化高架綜采工作面正式宣布投產。過去一個班生產需要14個人,現在只要8個人,提高效率的同時,井下限員的制約難題也得到了進一步緩解。

在全面提升回采效率的同時,冀中股份還充分依托科技創新,全力破解搬家倒面頻繁、采掘銜接緊張等制約生產高效運行與礦井持續發展的“卡脖子”難題。

2021年12月13日,在河北省首家成功應用智能化掘進機。在東龐礦21218皮帶巷集控室內,隨著技術人員輕點鼠標,屏幕上顯示皮帶運輸機、刮板輸送機、掘進機依次開啟,井下智能掘進機割煤畫面一目了然。另一旁的屏幕上清晰地顯示著現場瓦斯、一氧化碳、煤塵等有害氣體指標。“升級改造后,實現了掘進機遠程監控截割、集控運輸,掘進期間巷道內無人或少人作業,在減輕了工人勞動強度的同時,有效提高了礦井安全生產水平。”東龐礦機掘二隊技術主管劉志磊介紹說,機掘二隊由原來的每班10人減少到目前的每班5人,四班共計減少20人,每年節約人工費用約100萬元左右,真正實現了減人提效。

同時,在東龐礦創新“擴安一體化”工藝,全國首試“反向擴幫”技術,在定員減少55%的情況下,將搬家工期縮短30天,且多回收煤炭資源7000噸,實現了整體搬家工藝的“二次革命”。

2021年,冀中股份不斷加快煤礦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四化融合”建設步伐,建成智能集控中心3個、智能化工作面7個,并集中推廣應用了沿空留巷、鉆裝錨一體機、超前液壓支架等一系列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極大提升了生產效率,公司原煤工效同比提升5.8%,開掘工效同比提高3.6%,各單位巖巷煤巷單孔月進、綜采單面月產多次創出近年來最好水平。

——安全更可靠!

在邢東礦井下變電站,一臺擁有“360°旋轉手臂”的智能巡檢機器人正緩緩沿著開關柜上方的導軌“走”到每個機柜前,不停地轉動著頭上具有測溫、采集表計數據、觀測設備狀態的“眼睛”,對各類設備儀表數據和設備溫度進行探測。這是河北省投入使用的首個煤礦變電站智能巡檢機器人。

智能巡檢機器人的應用,全面替代人工,可以在事故和特殊情況下進行特巡,并實施定制性巡檢任務,實現了遠程巡檢監測,在減少人工的同時,大大提升了運維的內容和頻率,改變了傳統運維方式。

從拼設備、拼檢查,到重精準、重智能,冀中股份搶抓時代機遇,依靠科技創新為安全生產插上“智慧”的翅膀。

2021年2月份,公司首套可視化無極繩絞車保護控制系統在葛泉礦投入使用。

“以往拉運設備,由絞車司機操控無極繩絞車,把勾工全程跟蹤運輸過程。由于絞車司機視野受限,再加上溝通不及時,存在著罐車脫軌、超重運輸等隱患。”葛泉礦皮帶隊機電工長石嚴凱介紹說。

如今,絞車司機在操作臺即可全程監控600米軌道坡的實時運輸情況,大大提升了運輸安全性。

現在通過手機,就能隨時觀察井下皮帶的運轉情況。章村礦沿著井下近6000米的皮帶運輸線安裝高清攝像頭,建設皮帶集控中心,實現了關鍵部位24小時監控。

“如果皮帶司機清理機頭積煤時,機尾滾筒處發生跑偏,值班人員第一時間便可發現,并通知現場人員。”章村礦皮帶隊職工小張向記者介紹。

——工作更體面!

走進冀中新材首條10萬噸玻纖生產線聯合車間,6軸機械手有節奏地舉起絲筒,精準放置到檢測線;自動導航輸送車搬起一跺絲筒,沿著設定路線緩緩行進;30米高的立體成品庫房,各種自動設備上下左右有序運轉,猶如科幻電影里的場面。

“這些AGV運輸車,工作時就是走同一條道,都不會發生碰撞。”2020年10月份新招聘的職工馮坤,一進廠就享受到了智能化的便利。面容白凈、身材清瘦的他,每天樂呵呵的,偶爾還附和著車間的音樂唱上幾句,“每天和高智能、高效率的自動化設備在一起,覺得自己也‘高大上’了。”

“在玻纖公司,包裝工平均一天一人就得搬運8噸滿筒紗。而在冀中新材,裝卸有機械手,運輸有智能車,我們就是看著機器干活。”包裝工李彥學介紹,如今,一個班的產量在137噸以上,一條包裝線3個人就可以完成全部運輸工作。在拉絲聯合廠房,從拉絲到卷取,再到烘干、包裝、入庫各個環節,智能車、機械手完全代替人工。

工作輕松了,是大家對智能化最直觀的感受。同時,機器代替了人,在拉絲、卷曲、烘干和包裝等崗位上,與玻纖公司8萬噸生產線相比,人員減少了一半,工效卻提高了2倍。

“一子落,滿盤活。”在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的強大牽引下,冀中股份智慧礦山建設勁頭十足,正在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變量”和“最大增量”。

(冀中股份宣傳部   李建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