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能源集團按下醫療健康產業發展“快行鍵”
“2020年要實現營業收入20億元。” 說這話的是華北醫療健康產業集團(下稱華北醫療)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國強。
一語出唇四座驚。今年,冀中能源集團給華北醫療下達的經營指標是15.6億元。
“即便如此,完成也有難度。”職工們心里犯起了嘀咕,主動加壓,這多出的4.4億元從哪兒來?靠一兩家效益較好的企業總醫院?還是憑其余20多家經營困難、扭虧任務艱巨的廠礦小醫院?一時間,大家的心里都沒了底,尤其是各醫院院長開始“吃啥啥不香”了。
面對職工的不解,劉國強從容淡定。他盤算著,一方面發揮自身骨科、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呼吸內科等16個市級以上重點學科的區域影響,依靠專科特色優勢占領更大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持續延伸醫療健康上下游產業鏈,加速培育壯大養老、健康及其它相關產業,形成醫康養一體化大健康生態系統,“所以說,20億元的經營目標不是一時頭腦發熱想出來的,效益的提升也不是空穴來風。”
發展學科建設,打造特色專科醫療
“臨床科室是醫院的基石,學科化建設是醫院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不僅代表了醫院的水平和特色,還決定著醫院的形象和聲譽。”邢礦總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吳占勇認為,近幾年醫院在學科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
他表示,強化人才培養、打造學科梯隊、搭建科研平臺、開展學術交流是促進學科發展的重點。
“除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之外,讓優秀人才到各個專科輪班輪崗,豐富臨床經驗,只能算作前期培養。”吳占勇說,目前邢礦總醫院有碩士研究生130人,把他們送出去進修深造,甚至到國外做訪問學者,擴展視野,才能真正提高學術水平。
碩士、副主任醫師彭祥平,在40歲這年作了美國Allegheny醫院訪學學者,歸來后成為骨科后備學科的帶頭人。
“學科專業技術人員平均年齡只有39.4歲,臨床醫師有碩士以上學位的占80%。” 彭祥平屈指算來,邢礦總醫院這幾年先后有34人次在國際、國內學術委員會學術任職。
如今,邢礦總醫院已成為國家自然基金依托單位、河北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醫療器械臨床試驗機構、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等,該院第二名稱更名為“邢臺市骨科醫院”,成立了邢臺市骨科研究所,骨科成為優勢學科和品牌學科。
2019年,邢礦總醫院收治患者24171人次,完成手術15526例。“全省50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我們位居第12名,邢臺市三級綜合醫院排名第一。”吳占勇說。
提高運行質量,拓展醫療服務模式
與吳占勇不同,峰峰總醫院院長衛峻楓感覺不到太多的輕松——傳統學科優勢逐漸縮小,醫護成本居高不下,人均創收和床日創收不高,他的壓力前所未有。
“需要做的工作太多,到了奮起直追的關鍵節點。”衛峻楓知之愈明行之愈篤。
為了增收節支,峰峰總醫院“有舍有得”。他們與邯鄲市峰峰礦區、磁縣、武安市、涉縣等近40家鄉鎮衛生院組成“醫聯體”,在保證病人安全的前提下,鼓勵術后病人轉回當地鄉鎮衛生院。“我們只做鄉鎮衛生院做不了的大手術,術后康復、觀察交由他們處理。”
有錢都不賺嗎?衛峻楓呷口茶,道出原委:病人轉院減輕了經濟負擔,鄉鎮醫院增加了額外收入,峰峰總醫院有效緩解床位緊張,可以收治更多患者,“三方得實惠,大家都滿意。”
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按照這一思路,峰峰總醫院率先引入“日間手術”新理念,在邯鄲地區患者中口口相傳。
外三科主任左燕紅說道,“日間手術”是指患者在48小時內完成住院、手術、術后短暫觀察、恢復以及辦理出院等新型醫療模式,切實減少減輕患者住院時間、交叉感染幾率、手術等待時間、經濟負擔等。
8月4日,由她主刀的B超引導下右側乳腺腫物微創旋切+雙側乳腺結節消融術,術后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穿刺點愈合好,局部無水腫及血腫,第二天即出院;患者楊女士因右腕管綜合征入院,手術團隊成功為其實施臂叢麻醉下右腕管綜合征腕管松解,正中神經探查術,實現入院即手術,術后即出院。截至目前,峰峰總醫院共開展“日間手術”377例。
衛峻楓表示,“日間手術”安全便捷,卻有一定的條件限制:要求身體狀況較好,沒有合并癥;或者有慢性疾病,但控制較好,病情穩定;擬施手術步驟簡單,對全身影響較小,預期手術時間在1—2小時以內,估計出血量較少,術后疼痛輕、惡心嘔吐發生率低,易于控制等患病人群。
豐富企業內涵,延伸醫療產業鏈條
劉國強始終認為,發展的壓力不應集中到各個醫院,“我們定位醫療健康產業集團,不僅僅是醫療公司。”
圍繞這一發展主題,他們將產業鏈向兩端延伸。
“一方面延伸至上游,比如醫療器械、耗材的經銷、代工,以及物資供應鏈平臺的建設。另一方面完善下游產業,落地可靠成熟的技術產品,保證健康管理有效實施。”發展規劃部部長趙星說,這就需要走出去,向先進的地區、企業學習,與他們開展合資合作。
7月7日,華北醫療、深圳市康復輔助器具智能技術應用協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圍繞共建大健康創新中心、打造社區康養示范標桿、搭建智慧醫療信息平臺、聯合申報課題、創新產品應用、康養產業園區等領域深入展開合作。
“時機成熟后,我們將適時組建河北省康復輔助器具協會,為省內具有成長性的公司提供服務,為企業發展賦能。”談到未來發展,趙星眼睛里泛出了光。
抱著西瓜撿芝麻,趙星抓大不放小。他拿起桌上一只手環,客串“講解員”:“這是目前正在開發待落地的項目,稱為體溫管理系統,我們第一時間把它引入河北。”
他進一步解釋,人手一只測溫手環,搭配與之配套開發的后臺管理系統,目標個體可以實現五分鐘更新一次體溫信息并上傳后臺分析,體溫異常便會報警,指揮中心快速處置,為當前疫情防控增加一道牢固防線。“除此之外,手環還有心率、血壓、睡眠質量等監測功能,出現異常也會提醒。”
“醫院、學校、機關、團體等人員密集單位都適合手環的推廣應用。”劉國強說,石家莊地區有大中小學生150萬,占領其中十分之一市場就會形成幾百萬元規模。
受此產品啟發,他向研發機構提出產品需求構想,“一是為出院病人量身定做‘醫療健康手環’,這類高端醫療芯片的價格超過了10美金,可實時監測患者體征,方便醫生定向提出康復意見;二是為失智人群打造具有定位功能的隨身裝置,包括監測位置和高度,甚至位于幾樓都能精確感知、定位。”
提升發展品質,加快布局大健康產業
再次見到邯礦總醫院托老中心主任董玲玲,她比以前更忙了。
7月30日臨近中午,董玲玲正為60歲的氣管切開、腦死亡老人王丙順喂食。
“老王,吃飯了。今天有雞肉、青菜和米粥。” 她輕聲呼喚,滿眼慈愛,手拿50ml針筒吸滿流食輕輕推進留置胃管。
她說,王丙順老人相對年輕,因為經常抽搐,消耗熱量較多,像這樣“劑量”的流食一天要喂食3次500ml、3次300ml。
“66歲的腦出血患者李運華、82歲的腦梗后遺癥患者葉正金每天需要喂食6次300ml。”董玲玲手指另外臥床的兩位氣管切開失能老人說道。
據了解,三位老人之前同在邯鄲市磁縣人民醫院ICU重癥監護室就醫。先期出院的王丙順,沒有一家養老機構愿意收留。
經人介紹,王丙順的妻兒抱著試一試的心理,慕名來到邯礦總醫院托老中心。原以為也會遭拒,沒想到董玲玲一句“來吧,我們能照顧”,讓他們瞬間熱淚盈眶。
看多了病人親屬的無助,董玲玲最見不得他們的眼淚。
“一段時間后,病人親屬很滿意,又介紹了李運華、葉正金,后續還會來幾個……”同事們都清楚,董玲玲說得輕松,背后卻是沒日沒夜的分秒守護。她像對父母一樣照顧著38名失能老人,老人們全身干爽,鋪蓋整潔,室內毫無異味。
“邯礦總醫院開展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模式,得到了廣泛認可。”劉國強說,下一步華北醫療將積極拓展延伸健康、養老、康復產業,利用內部閑置資源,率先開展機構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兩種模式融合的嵌入式社區養老機構探索實踐,“2020年底將建設2家、不少于1000平米的嵌入式養老機構,新增養老床位300張。”
同時,他們還會開展骨科康復、小兒康復、慢病康復等專業服務,依托自有醫院、養老機構等資源新建康復中心、康復醫院,提供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 培育新興支柱板塊。
“完善供應鏈管理模式,在小型設備和醫用耗材集中采購的基礎上,我們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藥品、耗材、器械的‘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結算、統一使用監管’。”趙星表示,華北醫健物業公司則會建立健全后勤服務標準、規范,發揮集約管理、專業管理優勢,為內外部客戶群提供統一、標準、高效的服務。
“保守估算,到2022年我國大健康市場規模有望達到8萬億元。”劉國強胸有定見,“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費結構、健康意識的升級,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大健康產業市場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我們將大有可為。”
(冀中能源集團黨委宣傳部 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