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太行山脫貧村初春見聞:鄉村產業再現生機
3月5日一早,63歲的河北省順平縣勝利村村民劉保典在村口測量體溫后,來到自家蘋果園,在農技師手把手指導下開始為果樹剪枝。
劉保典所在的勝利村位于順平縣城西北32公里處,地處太行深山。反映中國太行山農民脫貧致富,并在加拿大溫哥華國際華語電影節上獲得“紅楓葉獎”的電影《李保國》,就有取自勝利村農民種植果樹的畫面。
因為交通閉塞,土地貧瘠,勝利村在2014年被確定為中國國家級貧困村,官方統計的貧困人口達到182戶528人。改變源于中國的脫貧攻堅政策。特色產業養殖、家庭工廠、發展旅游產業等鄉村產業的覺醒,讓原來靠天吃飯的深山農民富裕起來。截至2019年底,勝利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降至2戶2人,貧困發生率從45%降至0.17%。
當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這個剛剛富裕起來的太行深山村再次陷入沉寂?!帮暳隙倘?、用工荒、物流停滯,新發展起來的家庭工廠、特色養殖、種植還能繼續發展嗎?”這些問題曾一度成為村里人疫情下的最大擔憂。
驚蟄時節,萬物復蘇。雖然疫情未退,但復產復工、春耕備耕的忙碌景象已在太行深山重現。
以往,已過花甲之年的劉保典家中的五畝果樹會請人幫忙剪枝,需要支付給每人每天150元人民幣的工費。今年因疫情導致用工短缺,冀中能源峰峰集團駐勝利村工作隊為村民邀請了農技師,田間地頭手把手指導果樹種植技術,劉保典也“拜師學藝”,節省了2000多元的用工費。
劉保典說,果樹剪枝是一門學問,什么樣的枝條該剪,什么樣的花芽要留,都有講究。掌握了剪枝技術的他,開始期盼秋季的碩果累累。
疫情襲來,初見效益的特色養殖扶貧產業旺畜畜禽飼養合作社受到沖擊。從2016年最初飼養11頭“跑山豬”到現在的400余頭,合作社養殖規模逐年遞增。“跑山豬”因肉質鮮嫩香醇、營養豐富而深受青睞,加入合作社的幫扶對象年底分紅連年上升。
疫情之下,如何破解“飼料斷糧,物流不暢”的難題?合作社法人代表葛浩楠曾整晚無法入眠。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崔雪峰幫他化解了這一難題。崔雪峰時刻關注政府糧庫和飼料生產企業復工等信息,帶領葛浩楠收購玉米、麥麩、胡蘿卜等原材料,協助辦理車輛通行證、動物檢疫合格證明等相關手續,尋找正常經營的屠宰場。
葛浩楠說,目前合作社已經“化險為夷”,貧困戶的心也有了著落。目前已出欄的52頭生豬,回籠資金26萬元,合作社成員戶也都領取了分紅。
眼下,勝利村的家庭工廠也開啟了復工戰“疫”模式。53歲的劉勝景是村里一家箱包廠的負責人,他每天會在生產車間門口對每名員工進行體溫監測,洗手、戴口罩、登記后才能進入,車間內每天會進行兩次消毒。
劉勝景說,目前“用工荒”問題已經得到解決,車間內有序生產,化解了因疫情影響造成違約的風險,也迎來了更多的訂單。
崔雪峰說,2020年是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駐村工作隊將繼續引導村民發展鄉村產業,培育村民的市場意識和自主意識,“扶志和扶智結合,一方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另一方面也要確保村民不返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