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平安,是我們最大的牽掛——冀中能源集團援鄂抗疫醫護工作者速寫

發布時間:2020-02-12 14:57:24 冀中能源

 你的平安,是我們最大的牽掛

——冀中能源集團援鄂抗疫醫護工作者速寫

對于10名冀中能源支援湖北抗疫戰士而言,今年的春節值得她們銘記一生。

1月26日,大年初二,慣例是女兒們回娘家、走親戚的日子。河北省衛生健康委援鄂抗疫的一紙命令,硬生生把這些女兒們從父母身邊拉到了武漢的戰“疫”一線。她們是冀中能源集團黨委從600多名主動請纓的醫護工作者中,精挑細選出的業務骨干和專業精英。

臨行時,父母用近乎閨女出嫁的不舍為她們送別。與出嫁不同,這回女兒走的從容,父母送的堅定,卻都沒顧得吃完一餐團圓飯,喝上一杯壯行酒。

愛人,等我回家

2月4日9時零5分,冀中能源峰峰總醫院邯鄲院區骨五科副主任醫師曹成明的手機響了,是妻子宋亞嵐從武漢抗疫一線發回的:“老公,不好意思,忘了昨天是你的生日。生日快樂哈……”曹成明知道,隔離病房是不允許帶手機的,這應該是妻子值班24小時后發出的第一條信息,暖暖的問候還附帶著大大的“紅包”。

宋亞嵐是河北省首批抗疫援鄂醫療隊員、峰峰總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也是位有著18年黨齡的老黨員。前線成立了臨時黨支部,她被任命為黨支部書記。

曹成明的老家在唐山市,一家四口臘月二十九趕回老家與親人團聚。疫情越發嚴重,超出了想象。憑借職業敏感,夫妻倆大年初一連夜開車回到邯鄲市。“不出所料,初二中午12:30我們正吃飯,亞嵐就接到了支援武漢命令。”曹成明佩服妻子的果斷和勇氣,更深知此次支援武漢困難和風險,“放下碗筷,她都來不及跟岳父母、孩子告別,連忙趕去醫院集合。”

十多天了,宋亞嵐在前方總是報喜不報憂,她怕親人們過多的擔心。就連發回的工作照片,都刻意等待護目鏡、口罩的勒痕消散之后。這些小“伎倆”,絲毫逃不過細心的老母親。

宋亞嵐的母親很是為女兒自豪。她說,雖然姑娘、女婿的平時工作很忙,無暇顧及面臨小升初的大外孫女兒、剛滿三歲的小外孫女兒,但“這都不算什么,有我們老兩口幫襯著呢……亞嵐是共產黨員、國家的女兒,她不上誰上?”

宋亞嵐說,此生無悔。趕上了這個好時代,有愛她的家人和朋友,“很知足,更應該努力工作!”從整裝出發、抵達武漢、學習培訓、對接第七醫院、做好防護、進入病房、開展工作、總結經驗、溝通協調、調整狀態……10余天以來,她的工作始終排的滿滿當當。

在宋亞嵐的朋友圈里,有這樣的記錄:“睡不著的時候,還是會想起爸媽、老公和兩個可愛的女兒。”此時的宋亞嵐不再堅強,“父母年紀大了,身體不好,都是老公在照顧這個家,希望他們一切都好。可再多的祝福都不如——老公,等我回家!”

閨女,老爸送你

“女兒挺身而出,毅然奔赴抗疫前線;父親入戶排查,堅決守護平安大門”。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團五礦社區,人們形象描述張昀和她的父親張國強。

張昀是峰峰總院呼吸科的一名護師,是醫療隊中的90后。父親張國強、母親李廷花分別在峰峰中學(原峰峰礦務局五礦中學)、峰峰二中(原峰峰礦務局一中)教書,張昀是家中的獨女。

“大年初二,我們兩口子忙碌了一桌飯菜。直到中午十二點,還不見她人影。”張國強回憶說,又過了二十多分鐘,張昀匆忙回到家,卻等來了女兒去武漢支援抗疫的消息。

當時,張國強聽出了女兒的不安,“但她的眼睛里充滿了堅定。”他和老伴兒默默收拾起女兒必備的衣物。“別慌,老爸開車送你去單位。” 

從收拾東西,到看著女兒和丈夫出門,李廷花沒能說出一句話。

五礦社區到峰峰總院,開車只要十幾分鐘,張國強的心里翻江倒海、五味雜陳,千萬不舍匯成一句“到那邊要聽領導指揮,干好本職工作,照顧好自己”。其實他自己也不知道,女兒該怎樣照顧好自己。

“放心吧老爸,告訴老媽別擔心,沒事兒”,其實張昀明明知道,再保證,父母也不會減少一絲牽掛。

回到家中,回過神兒的李廷花不停地追問:“你說,咱昀會在一線嗎?新聞說有一名醫護被感染了,咱昀會有危險不?”

張國強回答不了這些問題,但他知道,自己是家里的頂梁柱,是女兒的后盾、妻子的肩膀,“放心吧,全國各地派出那么多的醫護人員,最高水平的醫生都在那兒,不會有事兒。”

幾天時間,疫情迅速彌漫到全國各地。峰峰礦區也發現確診和疑似的病例。1月30日一早,峰峰中學號召黨員志愿者前往九龍社區開展疫情排查防控工作。張國強因為年齡偏大,未被列入工作組名單。但作為有著18年黨齡的老黨員,他主動要求參戰,說想盡綿薄之力,讓群眾懂得防護,少一人感染,就是為醫護人員減輕一分負擔,也是為社會做一點貢獻。

每天,張國強都會走上一萬多步,在社區粘貼疫情防控的倡議書,挨家挨戶送上《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單,入戶統計家庭成員的相關信息。他反復說,女兒在武漢夜以繼日,自己在家里呆不住,想用這樣的方式給女兒支持和陪伴,想用這樣的方式為黨員這個稱呼加點分兒。

武漢,女兒來了

正月初六23時左右,焦急的苗飛終于等到了妻子張淑娟從武漢發來的微信:“我剛忙完,孩子睡了嗎?”苗飛趕快回復:“孩子一直在等你的微信,剛睡著,你吃飯沒?”“吃了,想你了,和你還沒待夠呢。”

張淑娟是峰峰總醫院感染管理科主管護師、援鄂抗疫醫療隊成員。丈夫苗飛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紀委監委干部,半年多時間沒有回過家了。臘月二十七,苗飛休假探親回到了邯鄲市峰峰礦區。

從苗飛回家到張淑娟飛馳武漢,小兩口待在一起的時間總共不超過六天。

“剛把兒子盼回來,兒媳婦卻走了。等兒媳婦再回來,兒子又該走了。”自從她去了武漢,這成了婆婆最愛嘮叨的一句話。

“我們全家都是黨員,明白臨危不懼、勇赴一線的道理。”武漢對于張淑娟來說親切溫暖,充滿感情。父親曾在武漢從軍15年,張淑娟從小和母親隨軍武漢,直到父親轉業回鄉。在她兒時的記憶里,全是這座城市的美好。

張淑娟從來沒有想過,會以這種方式重新回到武漢。凌晨四點半,她眼含熱淚,在空無一人的大街上喊出了心聲:武漢,我回來了!你的女兒回來了! 

1月27日下午,張淑娟被分配到武漢第七人民醫院第三病區。作為醫療隊僅有的五位院感人員之一,最重要的一項職責,就是幫助值班的醫生護士做好自身防護。有她在,醫療隊員的心里就踏實。

張淑娟很清楚,除了高風險操作,大部分污染或感染均不會發生于醫患面對面的互動過程中,而是外圍易感區。“換句話說,醫護人員大多能做到規范穿戴防護品,常常會在脫的過程中忽略防范,致使皮膚和衣物受到污染。”對于這種情況,張淑娟和同事們一個細節一個步驟制定措施,一個人示范一個人講解穿戴,盡最大努力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障醫護人員的防護安全。

張淑娟還透露,在大批醫護集中到達的頭幾天,出現了她們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防護用品嚴重短缺。為了減少防護用品的日常消耗,醫療隊每個成員不約而同采取了少吃飯不飲水,甚至使用成人紙尿褲的方法,延長在病區的駐留時間。有時沒有N95口罩,他們就戴上多層醫用外科口罩,冒著生命危險開展診療。“每次進入病區,我盡力做到‘極致’。比如,護目鏡的霧氣凝結成水流進嘴里,我就含著,直到滿嘴都是霧水,沒法兒說話來才出來更換。” 

最后一個問題是,女醫護的長發很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并且延長了穿脫防護服的時間。2月4日晚間,經過商量,大家一致同意剪去長發。“空空的武漢城找不到一家理發店,我只好充當理發師,幫她們挨個剪。”張淑娟說,姐妹們沒有在意我修剪的手法,沒有計較所謂的發型。當秀發掉落的那一刻,我們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華北醫療峰峰總醫院  李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