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帶領貧困戶走上致富增收路
——冀中能源國際物流集團駐劉家營村工作隊工作見聞
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關鍵,國際物流集團駐劉家營村工作隊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中,緊緊抓住這個關鍵,立足地方特色,建起了農產品加工廠,帶領全村貧困戶走上致富增收路。截至7月15日,柏樹山農產品加工廠已售1860箱,收入共計14.9萬元。
劉家營村是順平縣神南鎮一個小山村,地處太行山深山區,土地貧瘠,是當地重點貧困村。全村120戶,278口人,耕地面積390畝,全部是山坡旱地,自然條件較差。2017年實現了整村脫貧,現在人均純收入也由原來的2400多元增加到了5600多元。
“貧困、閉塞”是以前劉家營村的代名詞,村里土地撂荒,村民們致富無門,生活水平低下,絕大多數年輕人只好選擇外出打工。如今,村里有了柏樹山農產品加工廠,村民們紛紛又回到村里,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因為有了柏樹山加工廠,在家門口打工的村民不僅有打工收益,而且還能獲得柏樹山公司“集體+股份”的分紅收益,貧困戶每年至少增收2000元。雙重收益讓不少貧困戶走上了致富增收的道路,更讓他們在精神上得到鼓舞,使村民重拾生活信心,增強了社會認同感,改變了原來懶散的村風民風。
為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劉家營村致富增收步伐,國際物流集團駐村工作隊堅持把發展產業項目作為促進鄉村振興的“重大引擎”。駐村工作隊帶領村兩委干部們進村入戶,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建議,跑遍了國內多家扶貧企業,尋找致富增收路。由于當地及周邊村民種植白馬牙玉米、大白谷小米、老品種高粱米等傳統農作物居多,駐村工作隊結合劉家營村村情實際,很快就確定了農產品加工廠項目,計劃將當地種植的綠色無公害傳統農產品加工包裝后進行銷售,讓這些口感優質、富有鄉愁的老品種重新回歸到大眾的餐桌上。
駐村工作隊通過各種渠道,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聯系,努力籌集項目資金,真正把“扶貧資金”變成了“下蛋雞”,實現了“錢生錢”的良好局面。他們整合省委組織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專項資金、國際物流集團扶貧扶持資金和村民入股資金,共籌集了117.05萬元,成立了“順平縣柏樹山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
為確保柏樹山加工廠項目的順利實施,駐村工作隊相繼前往易縣、淶源、張家口等地,走訪考察了多家農產品加工廠,詳細了解了農產品加工流程、技術開發、銷售收入、生產經營等有關情況。回村后,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共同研究制定了農產品加工廠建設事宜,并委托專業機構制定了加工廠初步設計方案。隨后,還請來了專家組對該項目進行可行性論證,專家組對項目規劃、實施方案、資金概算等進行了詳細了解,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意見建議。經過前期大量工作,最終敲定了農產品加工廠具體實施方案。
經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班子共同商議,決定在劉家營村2.8畝的集體土地上建設加工廠,真正讓村里的“死資源”變成“活資產”。歷經8個多月,柏樹山農產品加工廠順利建成,并在6月29日正式投產。
為了讓村民充分享受到扶貧成效,駐村工作隊決定采取“村民自愿入股、收益按股分紅”的方式募集資金,共設置了1000股,每股350元。起初不少村民持觀望態度,在經過駐村工作隊耐心細致地講解后,打消了村民的顧慮。入股公告發出后,大家都紛紛前來入股,入股總計79戶,共募集股金達47.25萬元,并且入股數超出預定范圍,累計達1350股。“集體+農戶”的合作模式,真正讓村民們成為產業項目的參與者和受益者,這不僅增強了村級黨組織的“造血功能”,同時又為脫貧后的村民持續增收提供了保障,讓貧困戶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穩。
該項目解決了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問題,實現掙錢、持家兩不誤。劉蘭兄是一名貧困戶,老伴年老體弱,兒子煤氣中毒留下后遺癥,生活至今需要人照顧,經濟壓力較大。如今,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劉蘭兄來到柏樹山加工廠工作,這樣一來,他不僅可以得到一筆穩定收入,還可以照顧家人,免去了外出務工造成的來回奔波問題。同時,通過“集體+農戶”的合作模式讓他變成了加工廠股東,每年能收到股金分紅,劉蘭兄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貧困戶劉振山,腿有舊疾,不能干重活,女兒在上大學,上面還有一個95歲的老父親,家庭生活困難。加工廠開業后,他不僅入了股,其妻子符錫瓊也來到加工廠工作,一家人的生活終于不再捉襟見肘。“在這里工作離家很近,待遇也好,照顧家人方便了許多!”符錫瓊談起自己現在的情況欣喜地說。
目前,柏樹山農產品公司產品涵蓋白馬牙玉米糝、大白谷小米、紅谷小米、精品綠豆、精品蕎麥米、精品高粱米等綠色純天然原生態食品。下一步,柏樹山農產品公司將會增加柿子餅、紅薯干、酸棗茶等食品種類,預計可加工產品多達百余種。同時,駐村工作隊還將會在該項目基礎之上,進一步延伸產業鏈,讓更多貧困群眾參與進來,帶領更多貧困戶走上致富增收的道路。
(國際物流駐劉家營村工作隊 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