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冀中能源集團以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19-08-29 07:59:38 冀中能源
稿件來源:《河北日報》
冀中能源集團以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煤礦充填開采、防治水技術行業領先,國內獨家產品注射用蜂毒實現上市銷售,熔鹽儲能項目開啟綠色供暖新模式,風電換油車和風電機組偏航制動器項目填補國內空白,高能量密度電池核心技術打破國外壟斷……近年來,冀中能源集團重大科研成果層出不窮。2018年,冀中能源集團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13項、授權專利68項,科技成果轉化率穩定在80%以上。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冀中能源集團始終把創新擺在發展的核心位置,找準“孵化器”“新高地”“動力源”三個撬動創新的支點,構筑技術研發平臺,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匯聚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
       完善體系,打造科技創新“孵化器”
       2017年6月,冀中能源集團召開首屆科技創新大會,整合創新要素和創新資源,成立創新發展研究院,開啟了全員“雙創”新的征程。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蓄勢待發,全球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傳統產業為主導的企業,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創新。我們把創新發展擺在突出位置,目的就是開辟新路徑,培育新動能,形成新的增長極,實現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發展轉變,這也是大型國有企業的使命所系、發展所需、機遇所在。”冀中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國占一語道出創新對于企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冀中能源集團大力推進協同創新,整合河北煤科院、石家莊設計院和各子公司技術中心等內部資源,成立創新發展研究院,搭建起集團層面的戰略研究、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平臺。這次科技資源整合,構建了由技術委員會為決策層,專家委員會、評審委員會為咨詢層,企業技術中心辦公室和創新發展研究院為管理層,各子公司技術分中心及科研院所和專業研究機構為研發層的多層聯動的科創新組織體系,使科技創新體系更加完整、更加順暢、更加高效,激發了創新發展的強大動力和活力。
       在此基礎上,冀中能源集團著力打造“四個一”科技創新工作體系,即構建一套創新組織體系、建立一套創新激勵機制、建立一套創新評價體系、搭建一批科技創新平臺,為構建“能源為基、多極支撐”產業格局提供了戰略支撐。制定出臺《創新發展工作綱要》和科技創新管理、知識產權保護、科技創新獎勵、科技成果產業化管理等十項制度,建立了完善的項目過程管理資金投入、人才激勵、團隊建設、成果轉化、績效考評機制,強化對各單位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制度建設、科技投入、項目推進情況和取得各級科技獎勵、發明專利、論文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促進企業科技創新工作開展。
       不斷強化科研平臺建設,集中各類人才開展技術研究,為冀中能源集團參與國家及行業的戰略研究、產業規劃、標準制定、信息分享、前沿技術探索、先進技術引進、領先技術合作及國際技術交流創造了良好條件。目前,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院士工作站4個;博士后工作站2個。
       抓住“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重大機遇,重點推進煤炭產品提質增效、新藥研發、高端裝備制造、重大災害治理等科技攻關,提升核心競爭力。
專業領先,搶占科技創新“新高地”

       漫步在河北省內城市街頭,經常能看到標注著“石煤”商標的環衛車在馬路上忙碌不停,扮靚著城市環境。而這些新功能環衛車正是由一家煤礦機械企業研發生產的。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看似“貌不驚人”的環衛車竟然撬動了一個億元級新市場,成為冀中能源裝備集團石煤機公司重新煥發生機的“靈丹妙藥”。
       “核心技術是企業的立身之本,也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原動力。只有搶占科技新高地,才能擁有更多話語權。”冀中能源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楊忠東說。
       冀中能源集團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加強與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煤科工集團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清華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等國內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深度合作,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搶占煤礦重大災害治理、生產集約化自動化、生物醫藥研發、新能源材料、節能減排等領域的科技發展新高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持續動力。
       “煤礦生態保護性開采技術”在河北、河南、山西、內蒙古、安徽等省區10余個礦區應用,每年采出“三下”煤炭資源300多萬噸、減少礦井涌水量650萬噸。“礦井水害微震監測預警及防治技術”創新性地提升了煤礦水害探測能力和防治水平。沿空留巷無煤柱開采技術在14個煤礦推廣應用,2018年留巷近9000米。“超高水普通支架開放式充填開采技術研究”在邢東礦順利進行開放式超高水充填,大幅降低了噸煤充填成本。
       不獨煤炭主業,在制藥產業、裝備制造、新能源研發等業務板塊,科技創新已成為企業上下討論并見諸行動的“關鍵詞”。華北制藥是冀中能源旗下大型制藥企業,2018年,自主研發生產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及三叉神經痛等疾病的生物藥新品——注射用蜂毒實現上市銷售,使華北制藥生物藥領航格局進一步凸顯,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目前,華北制藥梯次化的產品研發結構基本形成,在研項目200余個,其中包括國家一類新藥2個。
       2017年冬季,冀中能源井礦集團熔鹽儲能項目中試成功,成為目前國內唯一低熔點混合熔鹽及儲能整體解決方案全套自主知識產權,并在特種熔鹽領域取得了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和產品。
       而由冀中能源張礦集團自主研發風電機組換油車、偏航制動器等高附加值配套服務產品,與20多家風電場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形成了以張家口為中心,輻射承德、黃驊、內蒙古地區的發展格局,成為創新發展的“推動器”。
       創客匠心,激活科技創新“動力源”
       先進事跡先上中央電視臺,再上《人民日報》,真是了不起啊!”大家嘖嘖稱贊的是冀中能源華北醫療峰峰總醫院護士長葛志紅。葛志紅是“河北大工匠”獲得者,她主動承擔科研帶頭人任務,在臨床一線成立創新工作室,用發明創造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截至目前,已獲得1項國家發明專利,317項國家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
       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人人是創新主體,崗崗是創新平臺”的理念在冀中能源集團日益深入人心,崗位創新在許多單位已蔚然成風。通過有效集成大眾創新資源和員工智慧,積極打造“共創空間”和“創客文化”,職工擁有自己名字命名的創新成果非常普遍,很多職工的科技創新成果還申請獲得了國家專利,使創新迎來了“滿園繁花”,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最強引擎”。
       華北制藥“齊名創新工作室”和冀中股份“田權創新工作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齊名創新工作室”累計完成成果268項,創造直接經濟效益3000多萬元,循環綜合創效近億元,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田權創新工作室”從2010年成立至今,完成創新成果40余項,小改小革870余項,先后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能源化學系統“勞模創新工作室”等稱號,獲得國家專利1項。
       著力建設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是推進“雙創”活動深入開展的關鍵。冀中能源集團設立“創新創效基金”,每年開展職工技術創新優秀成果評選表彰活動,鼓勵全員創新、創造、創效。近兩年來,表彰了10項一等獎、20項二等獎、70項三等獎、100項優秀獎成果,具有代表性的十大技能大師、十佳職工創新工作室和十佳組織單位也脫穎而出,成為企業創新創造的“帶動者”和“領跑者”。
       “雙創”熱潮給企業帶來連鎖效應,成為驅動企業發展的新動能。2018年,冀中能源集團獲專利授權68項,《煤礦水害防治微震監測數據采集規范》河北省地方標準獲得批準,《煤礦水害防治微震監測數據處理規范》地方標準列入河北省計劃,取得計算機軟件著作權2項。
       “未來,冀中能源集團將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健全創新體制機制,凝聚科研合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促進企業發展從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轉變,培育打造創新型企業,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楊國占說。(鮑昆鵬、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