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來源:《河北日報》、《中國煤炭報》
冀中能源試水“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改革
“工人村”迎來新“管家”
有這樣一種“村落”:居民主要是國企職工及其家屬,多擁有自己的學校、醫院、居委會,供水用自備井,供暖用自備鍋爐……他們仿佛一個封閉的小社會。
這就是“工人村”,伴隨計劃經濟發展起來的國企職工家屬區,它們依靠身后的國企而生存。
從去年開始,我省新一輪國企改革加快推進,供水、供電、供熱(氣)和物業管理等“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是其中重要一項,也是剝離國企辦社會職能的重要內容。
在此過程中,冀中能源集團作為全省國企“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改革試點,通過先行先試,取得重要進展。今年10月以來,該集團的眾多“工人村”陸續迎來新“管家”。
誰來接 從國企包辦到專業化公司接盤
10月17日16時,冀中能源峰峰集團通二礦社區管理處二樓會議室,一場簡單的交接儀式開始了。
“到今天,我們接收峰峰集團職工家屬區居民供水的任務,在全省率先完成了!”邯鄲市峰峰礦區水利局副局長顧建軍的一席話,讓與會者很是感慨。
從這天起,該社區1814戶居民的供水,將由峰峰礦區水利局下屬企業滏澤公司接手。這個自成系統的工礦社區,在封閉運行幾十年之后,終于被納入了屬地政府的公共服務序列。
供水、供熱等服務從原來由企業包辦到換成專業化的新“管家”接手,他們走出的這一小步,卻是河北國企改革邁出的一大步。
今年3月,省國資委主任王昌對外表示,河北國企改革的重點,首先要在“三供一業”分離移交上取得突破。而我省2016年啟動的這項改革,如今終于有了突破性進展。
“三供一業”,即國企自己承擔的職工家屬區的供水、供電、供熱(氣)及物業管理職能。此次改革,冀中能源需要進行移交的社區有77個,分布在邯鄲等四市的20個縣區,涉及居民15萬多戶,資產2.47億元。
“ 這項改革涉及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國企不承擔社會職能之后,誰來接手?”一位企業界人士認為,正因為接收方的問題沒有解決好,導致國家雖然進行了多年探索,但分離移交工作并不順暢。
這項改革的特點是“雙主體”:國企是移交主體,地方政府是接收主體。冀中能源集團副總經理張汝海說:“這意味著,即使我們使了100%的勁兒,如果地方政府不響應,這項改革也沒法完成!”
據了解,在冀中能源需移交的社區中,有24個屬于原中央下放破產企業,本應在2000年那輪改革中移交給地方。當時,中央設置了五年緩沖期,補貼了相關資金。而今,五年時間早已過去,補貼資金也已用完,社區移交卻未見進展。
類似情況,在國內各地普遍存在。業內分析,癥結主要在于配套政策不完備、地方財力有限等,導致地方承接有難度。
就此,新一輪國企改革中,從中央到省里都加強了頂層設計。國務院的部署中,明確這項改革中地方政府要和國企同樣擔負起主體責任,同時對分離移交費用進行了財政補助。在我省,這項改革則被納入營商環境建設之中,省里專門成立“剝離辦”,將改革的進展納入對地方政府的考核之中,逐級簽訂了責任狀。
壓力傳導之下,所涉國企和地方政府,開始攜手開展工作。
國企方面早已認識到,誕生于計劃經濟時期的“工人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已經成為企業負擔,也使職工家屬享受社會發展成果受限。分離移交之后,可以讓企業輕裝上陣,聚焦主業。
而在地方政府層面,曾經被視作的“包袱”也在變成財富。
峰峰礦區今年一次性接收了18個企業的60多個職工生活區。該區區長陳珍禮表示,由此帶來的壓力確實很大,但這些企業駐地在礦區,當其輕裝上陣,必將在盤活存量資產等方面表現出后勁,給礦區經濟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今年8月11日,峰峰集團和峰峰礦區正式簽署了分離移交協議。而后,礦區住建、市政等部門及所屬市場化、專業化服務機構也采取了行動,圍繞服務項目、資產等逐項接收。
“對于滏澤公司來說,接收國企職工家屬區,等于開拓了一個大市場,是企業的發展機遇。”顧建軍介紹,滏澤公司是負責峰峰礦區農村居民供水的專業化機構,接收這些家屬區后,恰好能將企業的業務規模擴大一倍。
如何交 從分項移交到整體打包
截至11月初,冀中能源77個需要移交的社區中,已經有74個簽署了正式移交協議。但在張汝??磥恚炗唴f議,只是這項改革完成的第一步。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后續的實地交割,涉及各種具體利益問題,還需要大量的談判。而交割之后開展的工程改造,也需要一個過程。
按照中央及我省設定的國企改革時間表,完成這項任務的節點為2018年底。2019年起,全省國企將不得以任何方式再為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承擔相關費用。
“‘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幾十年累積的問題要在兩三年之內解決掉,對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都是一種考驗。”冀中能源集團總經理楊忠東說,“我們一直在探索,要用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實現交得出、接得穩呢?”
“如果政府來主導這項工作,能使改革推進得更加順利。”張汝海認為,政府調動社會資源的能力遠比國有企業要強,因此他在不同場合提出了“由政府來主導這項改革”的建議。
今年初,冀中能源井礦集團供電、物業項目的移交談判出現了困難。獲悉情況后,冀中能源集團董事長楊國占前往井陘礦區,與礦區區委、區政府多次溝通后,雙方達成了先將移交項目打包移交給礦區政府,后續再由礦區政府統籌協調的共識。
這樣的探索在隨后的工作中顯示出了其價值,整體打包移交成了冀中能源旗下各子公司推進改革的共同選擇。
按照中央的政策設計,企地雙方簽訂協議、交割完資產之后,地方政府要對相關設備設施進行必要的維修改造,達到城市基礎設施的平均水平,然后分戶設表、按戶收費,并指定社會專業化公司進行運營。
張汝海調查發現,移交的社區內,多數設施現在能用,如果按新標準推翻重來,資金根本不夠。而打包移交的話,地方政府接手后,可以結合相關規劃把有限的資金用在迫切需要改善的設施上,工作量變小,更方便地方展開接收工作。
改革中,基層觸碰到的問題總會多于上層的政策預設。因此,基層的探索就成為完善改革舉措的重要經驗來源。
筆者了解到,國企職工家屬區有兩種,一種已經融入城市,移交較容易;另一種位于獨立工礦區,是改革的難點。
峰峰集團在峰峰礦區的18個生活區中,有9個距離城區20公里以上。通二礦社區,就是其中之一。
“要從城區為1800多戶居民修建這么長的主管道,投資太大了!”通二礦社區管理處副處長楊好志說,無論政府和企業,都無力承擔這筆費用。
冀中能源要移交的77個社區,有一半以上屬于這種情況。從企業自辦的“局域網”并入社會化的“萬維網”,它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少供應水、暖、氣的主干管道。
中央和省級財政撥付的補貼資金,要求用于社區紅線內的設備設施改造,沒有涉及社區外主管網的建設資金。對于邢臺、邯鄲這樣典型的工業城市,在當前的經濟狀況下,要靠地方財力承擔修建主管網的任務,將是巨大的經濟負擔。
“沒有主管網,供暖怎樣保證?”11月15日,又一個供暖季已經到來,很多人在關心那些遠離城區的國企職工家屬區。
在峰峰礦區,礦區政府作為移交社區新的“大管家”,已經擔負起了保障民生的重任。該區設計了“因地制宜、一企一策”的供暖方案,決定利用各家屬區原有的坑口電廠、燃煤鍋爐、燃氣鍋爐、地熱等多種方式保障今冬供暖。
一位企業負責人表示,“三供一業”移交涉及到資產、機構、職能等多項內容,中央和省里的政策沒有在具體方式上指定路徑,而這些,恰恰為企業和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推進改革提供了探索空間。
人去哪兒 從人隨事走到轉型謀生
近日,井陘礦區政府注冊的聯興物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了。
負責這一工作的礦市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王永庭介紹,新公司是礦區政府為接收冀中能源井礦集團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而專門成立的,主要負責接收小區里的物業工作。
王永庭還表示,該公司領導層將由街道辦事處委派,但員工隊伍將從井礦集團的社區工作人員中接收50人。
這項內容,寫進了今年3月30日井礦集團和井陘礦區政府簽訂的正式協議中。那一天,井礦集團副總經理何現平心中一直懸著的一件大事終于落地——“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改革中,人員的移交是工作的難點,多數地方政府都明確拒絕接收人員。
在何現平看來,雙方的簽約,不僅在全省是突破,更在于雙方用創新思維為人員移交開拓了思路。
在“三供一業”帶來的負擔中,人力成本的支出也占據了相當比例。冀中股份去產能辦公室主任李明海介紹,在該企業,這項支出的比例大約能占到3/4。因此,在很多人看來,要在“三供一業”改革中讓企業真正減負,關鍵是要消化掉從事后勤服務的龐大人員隊伍。
而在地方政府,卻沒有編制和崗位能接收這些國企職工。因此,盡管此次移交的總原則是“人隨資產走”,但有的地方卻無力接收。
“我們采取了靈活的態度,人員轉崗問題爭議大,我們就不在這方面過多計較,適當做了些讓步。”張汝海表明了冀中能源集團的態度。
但在井礦集團和峰峰集團,這項工作還是有了突破。
在井陘礦區,本來就承受去產能人員安置任務的礦區政府,最終決定接收50名“三供一業”直接從業人員,且保證接收員工收入不降低、接收后“三供一業”服務水平不降低。
而在峰峰集團,則采取了勞務派遣的方式,雙方協商讓原有人員為接收單位有償服務,既保證職工就業,也保證了交接過渡期的穩定。
在其他子公司,職能、機構、資產移交了,人員卻要留下。在相關負責人看來,這雖有無奈卻并不悲觀。因為輕裝上陣的企業,通過創新和發展總能解決掉各種問題。
進入11月以來,通二礦社區謀劃的文化旅游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該社區緊鄰響堂山等風景名勝,社區負責人表示,將帶領現有的400名工作人員,通過轉型發展為自己找到新飯碗。
“ 改革不僅是一個利益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需要不斷貢獻智慧的過程。”楊國占相信,只要企地雙方不斷采用創新的思路,這項改革必將如期順利完成。(記者 董立龍 通訊員 王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