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乘勢謀變逆轉礦竭企衰——河北冀中能源集團轉型升級觀察

發布時間:2019-08-28 23:28:13 冀中能源
稿件來源:《經濟參考報》
乘勢謀變逆轉礦竭企衰
——河北冀中能源集團轉型升級觀察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如何加快“轉型突圍”,成為擺在許多以傳統產業為主的國有企業面前的重要課題。位列世界500強的冀中能源集團正是這樣一個以煤炭為主業的大型國有企業。
       面對5年要化解產能2393萬噸,分流職工4.5萬余人的現實狀況,如何在“斷腕”中獲得新生?如何避免在未來“礦竭企衰”?如何讓旗下“集”起來的各類產業板塊真正實現抱“團”發展?奮力轉型中的冀中能源,無疑是一個值得觀察的典型樣本。
\
(冀中能源旗下華北制藥華民公司的兩名質量檢驗員正在工作。記者 周克禹/攝) 
       轉型:經濟新常態下的必然選擇
       雖已是寒冬,但在河北石家莊市裝備制造產業園,冀中能源旗下冀中裝備集團石煤機公司生產車間里,工人們切割、焊接、組裝,“歇人不歇機器”,一派繁忙。公司黨委書記師孟虎興奮地告訴記者,不久前,他們剛拿到1000輛環保車“大訂單”,必須鉚足了勁加緊干。
       然而,就在兩年前,這個曾是原煤炭部直屬的全國8家重點煤礦機械企業之一的老牌國企,還面臨著生死考驗。師孟虎說,原來石煤機主要是生產煤礦裝備,煤炭行業景氣的時候,產品不愁銷路,日子還過得去。近年來,煤炭產能嚴重過剩,很多企業縮減了采購計劃,原本紅火的煤機市場突然嚴重萎縮。最困難的時候,石煤機一個月只拿到了一張訂單,照這樣下去,如何養活2000多名職工?
       隨著國家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石煤機在環保領域找到機遇。他們發現國家治理污染的力度越來越大,各地對環保車輛的需求旺盛。依靠現有機械裝備研發優勢和車輛改裝資質,石煤機開始轉型生產環保用車。因為產品適銷對路,一下子便打開了市場,如今,在石家莊、唐山等河北省內各大城市,都能看到“石煤”牌洗掃車、吸塵車、灑水車。系列環衛車產品已然成為石煤機占領市場的經濟增量主力。
       轉型的嘗試與努力,讓石煤機在煤機行業普遍虧損的背景下依然保持了盈利。“時代變了,需求變了,必須根據變化了的市場,創造供給,優化供給,才能求得生存發展。”談起“起死回生”經歷,冀中裝備集團總經理凌斌不禁感慨。
       像石煤機一樣,“轉型”已經成為冀中能源在經濟新常態下發展的“主題”。2012年以來,一場經濟危機開始橫掃全球。受此影響,煤炭市場需求快速萎縮,價格也開始連年下行,動力煤價格出現斷崖式的下跌。2015年,受全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影響,煤價跌至谷底。
       “發的工資都不夠生活開支……”“礦井停了,工人放假,每月只發生活費……”“生產一噸賠一噸……”那段時間,記者走訪冀中能源各大煤礦,從高管到礦工,幾乎所有人的言語中透著市場的寒冷。
       幾乎與此同時,化解過剩產能成為國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當頭炮”。去產能任務艱巨的河北省制定了煤炭去產能“時間表”,計劃到2020年,全省去掉5千萬噸的煤炭產能。
       河北省要求,省屬國企冀中能源2016到2020年要承擔2393萬噸去產能任務,占全省去產能總量將近一半。完成這一任務,冀中能源需要關閉礦井53對,涉及職工安置4.5萬多人。
       截至2017年9月末,冀中能源2016年、2017年已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179萬噸,接近去產能總任務的半數。因為礦井關閉,礦工的生存受到了很大挑戰。壓力之下,“走出去賣服務”成為一種求生探索。
       冀中能源集團旗下的陶一礦2015年閉井后,先后成功托管山西呂梁市的幾處煤礦,趟出了一條發展路子。今年8月,因去產能停產的亨健公司也“走出去”到山西、內蒙古等地尋找托管項目,目前也成功托管三個項目,安置職工400余人。
       然而,“走出去”給別人 “打工”可以解一時、一礦之困,對于龐大的冀中能源,必須找到更多、更寬、更長遠的出路。
       去產能是促使企業轉型的最直接“誘因”,而發展遇到的深層次矛盾則是企業必須轉型的根本壓力。冀中能源董事長楊國占說,盡管全集團資產總額和年銷售收入在2017年均超過2000億元,并連續多年躋身世界500強,但這個龐大的企業依然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煤炭資源日趨減少,衰老礦井逐年增多,無論煤炭企業還是非煤企業,支撐可持續發展的大項目、好項目嚴重缺乏;一些子公司長期虧損,經營十分困難;集團整體優勢還未充分發揮,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亟待優化;在持續去產能形勢下,人員分流任務繁重……
       “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力度小了也不行,作為以傳統產業為主導的企業,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創新。”楊國占說:“堅持創新驅動,優化產業布局,加大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是擺在冀中能源面前的一項十分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減負:自由搏擊市場的必備條件
       2017年10月17日,冀中能源峰峰集團通二礦社區管理處二樓會議室,一場簡單的交接儀式開始了。“到今天,我們正式完成了接收峰峰集團職工家屬區居民供水的任務。”河北邯鄲市峰峰礦區水利局副局長顧建軍的一席話,讓與會者很是感慨。
       從這天起,通二礦社區1814戶居民的供水將由峰峰礦區水利局下屬企業滏澤公司接手。這個自成系統的工礦社區,在封閉運行幾十年之后,終于被納入了屬地政府的公共服務序列。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及計劃經濟體制等原因,峰峰集團從成立之初就無奈推行‘企業辦社會’,幾十年的難題在如此短時間內解決,非常不易。”峰峰集團副總經理成光星感慨地說。
       實際上,2017年10月以來,許多直接由冀中能源管理的“工人村”陸續迎來了新“管家”。
       當前,“三供一業”即供水、供電、供熱(氣)和物業管理仍是國有企業“不堪重負”的“歷史包袱”,這一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企業辦社會職能”,由于種種原因,直到今天在很多國有企業還未曾有效剝離。沉重的歷史包袱成為國企搏擊市場的嚴重羈絆,對于煤炭、鋼鐵這樣完全競爭領域的國企尤甚。
       從2016年開始,河北省把推進“三供一業”分離移交作為新一輪國企改革的重要任務加快推進,并提出自2019年起全省國企將不得以任何方式再為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承擔相關費用的目標。
       河北省國資委選擇冀中能源集團作為全省“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改革試點。此次改革,冀中能源需要進行移交的社區有77個,分布在石家莊、邢臺、張家口、邯鄲等四市的22個縣區,涉及居民15萬多戶。
       “幾十年累積的問題要在兩三年之內解決掉,對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都是一種考驗。”冀中能源集團總經理楊忠東說,“我們一直在探索,要用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實現交得出、接得穩。”
       “移交難”的癥結主要在于相關配套政策不完備、地方財力有限,地方承接困難。盡管有國家政策的助力,但如何在規定時間“交得出、交得全、交得好”,考驗著企業管理者的智慧。
       冀中能源集團副總經理張汝海說,面對時間緊、任務重、涉面廣、基礎條件各異的復雜情況,集團與子公司簽訂目標責任狀,每周一下午雷打不動進行分離移交工作調度協調,強力推動此項工作。
       截至2017年底,冀中能源共簽訂正式分離移交協議42份,涉及8家子公司、22個縣區、77個社區、153098戶居民,完成分離移交總任務的100.35%。張汝海說,簽協議只是這項改革完成的第一步,后續實地交割涉及各種具體利益問題,還需要大量談判。而交割之后開展的工程改造也需要一個過程。
       不過,要在市場自由搏擊,必須輕裝上陣。冀中能源決策層已決心抓住試點機遇,把“三供一業”分離移交作為企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將其當作企業瘦身健體、提質增效的關鍵一步。
       創新:轉型突圍的必由之路
       華北制藥集團是冀中能源旗下大型制藥企業。這個國家“一五”時期重點建設的企業有著輝煌的歷史。近年來,與民營企業經營靈活相比,華藥的經營機制逐漸顯示出其相對劣勢,面臨的挑戰比以往更為嚴峻。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有一席之地甚至搶占主導地位,成為企業決策者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處境。
       “必須依靠創新驅動,既要依靠科技創新,持續推出引領市場的新產品,也要靠管理創新,破除影響轉型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華藥集團總經理劉文富說:“針對老國企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歷史包袱過重的特點,我們首先從解決好效率問題下手,通過實施戰略再造、管理再造和文化再造,從根本上化解結構效率、運營效率和研發效率低下的問題。”
       今年6月,華藥集團聘請專業咨詢機構對公司的現狀進行診斷和分析,對公司發展方向及發展路徑進行重新規劃與設計。
       華藥決心把拳頭產品與科學合理的產業結構當作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華藥集團副總經理高任龍說,目前,華藥梯次化的產品研發結構基本形成,在研項目219個,其中,包括國家一類新藥2個。
       高任龍說,長期以來靠制劑業務“吃飯”的華藥計劃未來3到5年時間陸續推出重點生物藥新品,打造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拳頭產品,壯大企業生物藥產品集群,形成生物藥領航企業發展的新格局。
       不獨制藥,在煤礦生產、裝備制造、技術研發等各業務板塊,加快改革創新業已成為冀中能源上下討論并見諸行動的“熱詞”。
       冀中能源總經理助理孫春東說,從中央到省,鼓勵創新的政策已經很多,關鍵是在企業落地難。比如,在平均觀念比較重的國有企業里,科研人員薪酬體系改革推行起來比較難,即使邁開步子也邁不大,“政策能不能落地,關鍵看企業決策者的擔當”。
       2017年的最后一個月,繼開了“史無前例”的集團科技創新大會后,冀中能源又開了一次創新發展工作大會。圍繞“創新發展”這一主題,冀中能源公布了《創新發展工作綱要》,制定了一系列激勵創新發展的政策制度,繼續為構建完整、順暢、高效的科技創新體系,激發全員創新活力而鼓勁造勢。
       楊國占說,之所以把創新發展擺在突出位置,目的就是通過開辟新路徑,培育新動能,形成新的增長極,實現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發展轉變。
       在楊國占看來,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機遇,需要先進科學的理念為引領,需要切實可行的項目作支撐,需要足夠的人才和技術儲備作保障,最終考驗的還是企業創新的綜合能力和水平,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冀中能源還專門成立了統籌全集團創新資源的創新發展研究院。擔任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的孫春東說,他們將擔負起集團發展戰略研究、管理機制創新研究等任務,承擔起集團戰略性、前瞻性、綜合性科研課題和科技成果產業化課題。
       目前,冀中能源正加快推出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責權利相統一的科技創新評價、考核、激勵與約束機制。
       “對于在重大科技專項、關鍵核心技術、重點產品研發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團隊,不僅要重用、重獎,還將探索股權、分紅、期權等形式給予激勵,讓做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得到應有回報,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動力。”孫春東說。
       不久前,依靠科研創新掌握的一項專利技術,冀中能源旗下的河北煤科院與山西一家煤企簽訂一份技術服務合同。
       “雖然合同額還不到500萬元,但這是我們開始‘賣技術’的第一單。”河北煤科院副院長張建嶺說,這就是新動力的“萌芽”,相信不久的將來,這將成長為企業轉型發展的新動能。(記者 閆起磊/石家莊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