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股份建設智慧礦山 讓采煤在指尖上運行

發布時間:2019-11-01 11:34:12 冀中能源

冀中股份建設智慧礦山  讓采煤在指尖上運行

10月24日,在章村礦2下3103工作面,冀中股份正在召開人工干預自動化開采技術現場會,自動化開采的新景象,改變著大家對煤礦的固有印象。

工作人員小張啟動綜合信息化管控平臺程序,2下3103順槽集控中心顯示屏上清晰展示出2下3103工作面的運行情況:井下600多米深處的上百臺采煤設備自動運轉,井然有序地割煤、推溜、移架、運輸,滾滾烏金歡淌著奔向地面。

“工作面分布著56個高清攝像頭、200多個傳感器與100多個紅外線發放接收器,屏幕上的這些數據、圖像都是由它們采集并實時傳輸回來的。”小張在操作臺前,邊監控工作面運行邊講解,“現在只需要通過系統一鍵啟動,井下的設備就能按預設的程序自動運行,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推進礦井機械化、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四化融合’建設是煤礦轉型升級的根本出路。”冀中股份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印朝多次強調。伴隨新舊動能轉換和供給側結構改革,打造“智慧礦山”,已成為煤礦行業發展必然趨勢。冀中股份搶抓產業變革新機遇,加快推進“四化融合”建設,推動企業轉型發展,努力尋求一條資源利用高、環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經濟效益好的發展新路。

按照“四化融合”整體規劃,冀中股份將實施“整合現有、引進成熟、創新突破”三步走,現已在東龐礦、邢東礦分別制定了“1+8”和“1+9”建設方案,計劃明年作為試點,率先推行“智慧礦山”建設,其他各礦因礦制宜,局部創新推進。

2下3103工作面是冀中股份建成的首個自動化工作面,面長90米—170米,煤層平均厚度1.6米,圈定可采儲量53.1萬噸。薄煤開采、斷層頻發、頂板破碎,復雜的地質條件直接威脅著職工的生命安全。使用自動化綜采設備,實現了“可視化遠程干預”,用設備將職工從危險的環境中解放出來,不僅實現了減人提效,還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安全保障能力。

自動化綜采設備的應用使傳統的一線采煤工轉了型,受了益。這不,小張作為采煤機司機就從“臺前”轉到了“幕后”。采煤機司機,在工友眼中是井下最苦、最累、最危險的工種之一。換作以前,身高1.8米的他需要緊跟割煤機,爬行于百余臺作業空間僅1米高的鋼鐵支架之間,時時監控割煤機運行。一個班下來,總要往返幾趟。現在好了,坐在集控中心電腦前,就可以實現遠程操控。

“現在工作面上由原來的13人減到了10人,后路運輸由4人減到了2人,當工作面起伏或遇斷層時,做好人工輔助,隨著條件的好轉,人員還會進一步減少。”采煤方式的改變讓小張感慨萬千。自9月25日工作面進入回采階段以來,在此施工的綜采二隊人均工效與2018年相比,每工增加6.21噸,增幅58%。

當前,股份公司擁有多個自動化集中控制系統,主排水系統、壓風系統實現無人值守;供電系統、抽風系統實現遠程監控;原煤運輸系統實現順煤流啟動;主提升系統實現自動化提升。

在東龐礦,隨著“掌上洗煤廠”的建成,六層樓的廠房幾乎看不到工作人員的身影。原來一個人只能盯一兩臺設備,現在只要點一點手機就可以了解36臺設備的運行狀況、知道哪里出現了什么故障,維修人員再也不用扛著工具包“滿廠飛”。

在邢臺礦井下,通過技術改造遠程監控,-320猴車、井下變電所、井下皮帶、礦井壓風機房等多個場地逐步實現了智能化無人值守,優化崗位近30人。隨著“四化融合”建設的推進,受益“轉崗”的職工越來越多。

聽小張說,現在他每天都會堅持主動學習。“發展這么快,適應不了新裝備、新工藝,以后真是連采煤工都干不好啊!”從章村礦高檔普采,到綜采,再到現在的自動化開采,見證了企業科技發展的他,對“礦工”的身份又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將來或許有一天,我們也能穿著白襯衣,坐在辦公室采煤,想想就體面。”小張憧憬著未來,眼中充滿希望。

(冀中股份新聞中心  李建帥)